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航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http://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备课笔记(修订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从此废去了自古以来贵族统治用的礼制,开始了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杨宽《战国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东迁至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共历时近550年,是中国古代社会大转型时期,政局大动荡,经济大发展,民族大交融,思想大解放,“巨变”和“过渡”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其中,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奴隶制度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封建制度初步建立。

(1)政治动荡和变革。这一时期,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化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列国纷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赢得主动,变法改革成为一股潮流,主题集中于富国强兵和君主集权,如齐国邹忌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巨大勇气,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奖励军功,十二等爵,剥夺贵族世袭特权(强兵);推行县制、君主任免、官僚政治,小家庭制、什伍连坐、严刑峻法,强化国家和社会治理(集权)等,秦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中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的一次重大变化,标志着贵族世官制逐渐为官僚政治所取代,这是国家治理进步的重要表现。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第24题(表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经济大发展。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这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重大进步。随着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封建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各国重视水利兴修,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是灌溉工程推动农耕文明的发展。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工商业逐渐繁荣起来,突破了官府垄断。手工业形成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经营型态,其中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有大规模的冶铁业。各国有形制不一的铜铸币,私商群体形成,富比王侯,出现了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实物借贷已经比较普遍,甚至还出现了货币信贷。

【资料】有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周人所用的皮与牛,由郑商自外输入,楚国所产之木材皮革,亦输出于晋,晋国与外族之戎交换货物。列国间经济往来频繁,各地的物产互相补充,成为春秋列国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这也显示出经济上走向大一统的趋势。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第24题(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的结果)

(3)民族大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周边戎狄蛮夷与中原华夏族频繁交流交往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同源共祖观念发展,中华文明一体化趋势加强,分裂割据中的统一因素不断孕育。大一统的文化心理的逐渐形成,为邦国时代走向帝国时代奠定了重要基础。

(4)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人才流动的社会现象,对当时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思想家孔子提出“仁”的核心观念,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孔子兴办私学,整理典籍,在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道”,追求天人合一,主张“无为而治”,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战国时期,出现了更多的学说学派,各自从不同角度阐发对政治、社会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异彩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典型代表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亲”,荀子强调“仁义”“王道”,主张隆礼重法,“制天命以用之”。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崇尚“法治”,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下为公为特征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由此奠基。

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第24题(意在维护等级秩序)

(选必)在法家学说形成之前,已经有了法律意识。春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成文法,也出现了围绕子产“铸刑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后发展为儒家和法家之间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强调性本善,主张为政以德,省刑罚,薄赋敛,以道德礼仪教化百姓;法家强调性本恶,主张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法令畅通,反对礼仪教化,重视以法、刑治理国家。两相比较,法家法治主张更符合当时列国纷争、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推动主持各国变法改革的大多是法家代表人物。

【资料】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尚一统,求大同”。从思想层面体现了大一统的历史趋势。

与此同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诗歌成为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标志着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产生。联系世界史,与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相呼应的还有希腊古典时代的哲学、印度列国时代的佛教文化等,它们共同构成公元前500年左右“轴心时代”人文精神觉醒的突出成就,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

——2022年高考重庆卷第1题(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以上材料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经济基础)。但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分散性,这又促成原有集权程度低、管理松散的治理模式逐渐改变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上层建筑)。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演进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由早期国家转向成熟国家形态的社会转型趋势,表现为大一统经济基础的奠定,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封邦建国和家国一体转变为新型政府和行政区划,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促进大一统文化心理的形成等。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2022年高考湖南卷第1题(体现了贵族政治遭到冲击)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2023年高考湖南卷第2题(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 上一篇:潘传振:《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备课笔记(修订版)
▷ 下一篇:潘传振:《秦朝》备课笔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