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备课笔记(修订版)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和公共权力的设立,就是国家产生或形成的两个标志。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我们把中国古代已具备国家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仍然滞留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形式概括为“早期国家”,以区别于地区组织和公共权力都具备的“成熟国家”。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历时近16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完整过程,其中夏商周三代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何以中国”有了明确的回答。(何尊:“宅兹中国”,是目前“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

(1)夏朝(前2070—前1600)。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晚于龙山文化,早于商文化,极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这一考古成就显示,大约在4000年前,以禹建立夏朝为标志,中国正式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其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出现公共权力机关,设立国家机构与官职,并进行部族统治,中华文明开始了一体化的王朝(王国)文明阶段。

(2)商朝(前1600—前1046)。考古及释读证明,商代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信史阶段。商朝实行内外服(方国联盟)制度,国家治理相对松散,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大型青铜器取代玉器礼制文化,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何尊、利簋等是突出代表。

(3)西周(前1046—前771)。最大的政治特征是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相互补充配合,形成政权和族权的结合,“家国同构”,初步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加强了天下共主的观念,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文化交流。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早期政治制度,大宗小宗既是家族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同时建立礼乐制度,规定人们各种行为准则,强调贵贱分明和长幼有序,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对后世儒家思想和历代统治者重视礼乐教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西周统治者提倡“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此中原王朝(王国)文明更加巩固,中华文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周代分封制相对于商朝内外服制,加强了国家治理,但是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强,最高统治集团依然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商周政体存在一定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一直影响到春秋各国。

【概括】分封制度,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宗法制度,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礼乐制度,权利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4)经济和文化方面。夏商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展起来。商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不得随意买卖或置换。青铜铸造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极少,青铜器主要用于显示贵族身份地位的礼器,其次是兵器。丝织业也是官营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商朝时期出现了商人、货币和商业活动,工商业集镇形成,城市初具规模。西周时形成城市营建礼制,布局严格规范,不得随意僭越。《周礼》中有借贷纠纷的记载。商朝有了干支纪日法,甲骨文和青铜文化是典型文化成就,“工商食官”“学在官府”“夷夏之辨”是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民族观的重要特征。

总之,夏商周早期国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以下关键词:政治上,家国一体,神权色彩,贵族等级,君权有限,地方分权;经济上,土地国有,集体劳动,青铜文明,铜石并用,工商食官;文化上,礼乐分明,敬天保民,以德治国,学在官府,华夷之辨。

【资料】一手史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又称考古史料、实物史料。如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最高。二手史料: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反映的是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可能真实性与虚构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多源互证。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

——2021年高考福建卷第1题(史学研究注重文献与实物互补)

◁ 上一篇:潘传振:《中华文明的起源》备课笔记(修订版)
▷ 下一篇:潘传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备课笔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