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来源,禁止任何形式商用。
网盘 日历 管理
老潘网志: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将历史写在今天,把今天写进历史。 今天是:
潘传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备课笔记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通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等国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统一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北京2023年高考题《延续与变迁》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推翻封建制度,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制度建立是在本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5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处于亨利七世开创的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王权专制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兴起,因为共同利益彼此能够和平相处。1603年,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与议会传统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原因。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专制日益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益成长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的议会与国王专制统治矛盾激化,最后诉诸武力。另外,英国的议会传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的思想解放,也是推动革命爆发的因素之一。

(2)过程。革命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1640—1660年,克伦威尔率领新模范军(议会军)经过两次内战,战胜王党军队,并于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英国成为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重新陷入混乱。1660—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继任者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继续推行专制,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为了稳固革命成果,建立正常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部分旧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宫廷政变,迎立玛丽和威廉承袭王位,重新掌握国家大权,史称“光荣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国家政权,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提供了前提。

【资料】英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主要表现为议会和王权的斗争,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过程曲折复杂,最终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其中,“光荣革命”体现了革命的智慧性和灵活性,妥协也是一种革命的艺术,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封建王朝,掌握国家大权,这就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3)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推动英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及其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开辟了道路。一定意义上具有世界意义,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美国独立战争是英属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它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美市场的统一、民族意识的觉醒、启蒙思想的传播也是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代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利益的两届大陆会议,领导人以华盛顿为代表。

【资料】北美经济状况: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业是主要的工业部门;中部,农业规模较大,盛产小麦和玉米;南部,盛行种植园经济,大量使用黑奴劳动,生产烟草等经济作物。

(2)过程。导火线是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的标志是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结束的标志是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其间重要历史事件还包括: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痛斥英国殖民暴政,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美国国庆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失败投降;1783年宣布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3)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它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也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815):包括法国大革命(1789—1794)和拿破仑的统治(1799—1815),它是18、19世纪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着巨大的世界影响。

(1)原因:18世纪的法国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等级森严,矛盾尖锐,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根本原因;加上启蒙运动的思想洗礼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精神鼓舞等因素,以法国资产阶级为领导,巴黎人民起义为主要力量的法国大革命爆发。

(2)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般以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为开始,1794年热月政变为结束。

①第一阶段(1789—1792),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派领导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执掌政权。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宣布废除封建专制,强调人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但革命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出现了曲折和反复。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②第二阶段(1792—1793),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领导革命。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吉伦特派取得政权。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颁布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法令,1793年1月审判并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③第三阶段(1793—1794),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领导革命。因为国内外危机和矛盾再次激化,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实施恐怖政策,挽救国内外危机。但因激进措施过多侵犯大资产阶级利益,1794年7月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国家政权回到大资产阶级手中。一般意义上,以此作为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3)拿破仑的统治:大革命结束后,围绕保护和巩固大革命成果,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各阶层又先后发动多次革命,法国政体也随之发生多次改变。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软弱无力,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共和国名存实亡,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帝制。拿破仑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革新政治,发展经济,颁布《民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巩固大革命成果;对外发动多次征服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和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于1815年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

【资料】法国曲折的共和之路:波旁王朝封建专制(843—1791)、资产阶级君主立宪(1791—1792)、第一共和国(1792—1804)、第一帝国(1804—1815)、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君主立宪(1830—1848)、第二共和国(1848—1852)、第二帝国(1852—1870)、第三共和国(1870—),最终,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4)意义:对内,彻底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民主政治的建立;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外,震撼整个欧洲大陆,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延伸】(选必三)近代战争与文化扩张: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拉美文化都具有多元性,但存在较大差别,北美地区以欧洲白人为主,以清教徒文化为主角,融合其他移民文化形成具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独立价值观认同的美利坚民族文化,随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等近代化进程发展较快,拉美混合族群占优势,天主教宗教色彩浓厚,文化的混合型特征明显,考迪罗独裁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在与欧洲反法同盟的战争中,拿破仑军队所向披靡,版图不断扩张,形成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成果随之传入欧洲各地,推动俄国、波兰、德意志等欧洲各地民主、民族意识的高涨,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近代欧洲殖民文化侵略客观上对被侵略地区产生影响,呈现多样化特征;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和实践不断深入,印度运用欧洲意识形态反抗殖民统治,顽强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埃及受英法殖民统治影响,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包括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

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步确立。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在革命成功后,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类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立宪制:以英国为代表(德、日也是);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以英国为例: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提供前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18世纪后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和平渐进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特色。

②英国政治制度特点:以代议制为基础,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代议制,即议员由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权力。责任内阁制原则体现在: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议会通过对内阁(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也可以由首相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三位一体”:国王世袭产生,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拥有象征性的权力;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当然当选,执掌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是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与内阁大臣共进退,集体对议会负责;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行政权等,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③【资料】英国议会制度改革: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代大资产阶级掌握政权;1867年第二次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取得选举权(宪章运动);1884年第三次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1918年议会通过法案,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妇女选举权年龄资格由30岁降到与男性相同的21岁;1969年统一降到18岁。英国议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体现出英国民主政治逐步取消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民主权利逐渐下移,民主范围逐步扩大的趋势(转移到议会、内阁、公民),也体现出以渐进、和平改革为主要方式,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发展特点。其原因在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政治逐步开放的过程,也是广大人民不断斗争和争取的结果。(其他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2)民主共和制: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共和制的典型代表,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美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分别体现在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

①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制共和制,三大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人民主权原则(代议制),总统和议员等所有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代议制和任期制。1787年宪法是近代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为美国政治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但是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经过后来多次颁发修正案得以修正和完善。(政治“妥协”艺术在美国政治制度中也得到了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中央权力机构之间、地方权力机构之间、政党之间等)

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②法国共和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定共和政体,“一票共和”“一票宪法”也体现了政治“妥协”的艺术。法国共和制有自己的特点,被称为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和内阁共同执掌行政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由议会选举产生,与内阁共同行使行政权;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内阁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与总统一道拥有行政权;议会实行两院制,执掌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国家权力中心,其中参议院授权组成高等法院行使司法权。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3)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党派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稳定,有效避免专制独裁和国家内乱。如英国17世纪辉格党和托利党,19世纪后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20世纪后演变为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19世纪后美国最终形成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对垒,“驴象之争”。

(4)法律体系:在罗马法等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延伸】(选必一)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近代西方法律渊源于上古罗马法和中古日耳曼法、教会法;大致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普通法系)与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法系),前者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基础之上,后者主要以罗马法为基础;近代法律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议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司法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西方近代法律存在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限制的局限性;宗教伦理与教化,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反对教皇权威,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鼓励发财致富,但存在维持基本教义、束缚人们行为、麻醉人们思想、排斥其他教派等局限性。

(5)文官制度:中世纪的官员选拔制度存在腐败和效率低下等弊端,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

【延伸】(选必一)西方文官制度:政党分肥制存在的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英国19世纪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美、法、德、日等其他西方国家学习借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文官选用、职责、晋升、退休制度,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特点,双重影响。

【资料】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初步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与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理念相吻合;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学说,实践了孟德斯鸠的理论。

(三)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1.俄国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背景原因在于封建统治的危机,表现在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阶级矛盾尖锐和农奴起义风起云涌,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出农奴制度的腐朽。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农奴制度,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随后还进行了其他改革,如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教育改革、义务兵役制、刺激工业发展等。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俄国面临着继续革命的艰巨任务)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2.美国内战:1861—1865年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资本主义发展中迫切需要更多的市场、自由劳动力、原料等,南部种植园经济和黑人奴隶制度成为阻碍。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西进运动,自由州/蓄奴州)、奴隶制存废等问题上矛盾重重,焦点是奴隶制存废。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适时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 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1865年,南北内战结束。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美国依然存在歧视黑人的问题。

【资料】在林肯看来,南北战争中的最高原则是国家(联邦)统一,然后才是废除奴隶制,林肯通过一场战争同时解决两大难题,由此备受人民尊敬,在美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

3.意大利统一:1861—1870年,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自近代以来,意大利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统一国家没有建立,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同时,16世纪起,大部分领土先后被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占领,18世纪后民族精神觉醒,民族复兴运动兴起。以上成为意大利统一战争的背景。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借助于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撒丁王国起到了主导作用,加富尔、加里波第是实现统一的主要领导人。统一的意大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4.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结束分裂状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四分五裂政治局面的严重阻碍,中央政权软弱,市场不统一,劳动力缺乏。普鲁士作为德意志帝国最强大的邦,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民族成分单一,拥有统一的决心和能力,铁血宰相俾斯麦具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开明的容克贵族成为德意志统一的领导阶级。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完成统一。三次战争分别是1864年的普奥联合对丹麦作战,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成立并颁布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铺平道路,这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德国成为新兴强国,一度改变欧洲的国际格局。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给后来的德国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

——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5.日本改革:1868年,日本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背景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入侵,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幕藩体制衰落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下级武士领导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重新执掌政权的明治政府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三大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核心内容;仿效德国制定1889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始跻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改革和统一运动汇聚成一股强大潮流,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那些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资本主义的扩展还体现在殖民体系的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因为国情不同,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英国先激进后温和,美、法激进革命,俄、日温和改革),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多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是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政体,大多实行分权制衡、政党政治和代议制等国家权力的民主原则。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内仍然是少数人的民主,对外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延伸】(选必一)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后内阁制度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制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议会制共和制;代议制、两院制、政党政治、文官制度等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普遍特征;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存在局限,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延伸】(选必一)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曲折过程;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中央集权加强,16世纪宗教改革强化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6世纪英国亨利八世、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英法成为典型的专制王权国家;英语、法语等民族语言的重视推广,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8—19世纪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17—19世纪,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发展,外交制度确立;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被认为是国际法诞生的标志;17世纪欧洲各国相互派遣常驻外交使节或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及以后的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逐渐扩展到美洲、亚洲等地;此时国际法应用常被违反,实行双重标准。

【延伸】(选必一)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19世纪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地方自治传统和乡镇自治;法国大革命后,形成市镇自治制度;工业革命后各国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社区组织开始形成;近代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积极探索济贫、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上一篇:潘传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主题教研体会
下一篇:潘传振:《两次工业革命》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