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备课笔记

在20世纪头20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无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还是从国内历史进程的角度说,中国国势的沉沦都到了“谷底”……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是1912—1928年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一、经济新气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1.原因和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后,在夹缝中艰难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因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和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在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侵略的期间,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系列法令鼓励兴办实业,加上以“抵制日货”为代表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实业救国”逐渐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列的两大思潮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又称“短暂的春天”。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厂矿数量增多,投资总额增加。这成为中国20世纪初思想文化、政治革命深入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特点和不足: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畸形发展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困难重重,依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是发展时间极为短暂,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逐渐萧条,即使是在发展期间,也无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影响,半殖民地化特征仍然很明显。二是资本主义经济规模小、机器设备简陋、技术缺乏、生产工艺和管理落后、工人们劳动环境恶劣等,呈现明显的半封建化特征。三是在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压制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能力很微弱,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二、社会生活新气象:物质和文化生活习俗继续变迁

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移风易俗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政治领域的变革,封建帝制的结束,为移风易俗提供了政治土壤。西学东渐及其引起的空前的思想解放,为中国人民生活风俗的深刻变化提供了直接动力。

2.表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该接受新习俗、新风尚,典型表现在家庭伦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家庭伦理方面,中国传统的父权、夫权受到抨击,开始向家庭成员平等的方向转变,新式婚姻开始兴起,妇女开始得到解放。社会生活方面,打破封建迷信,树立科学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涉及禁烟、禁赌、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称呼旧制等(不包括禁纳妾),以脱帽鞠躬取代跪拜礼,革除旧的婚丧习俗,禁止贩卖人口,通令全国使用阳历,广泛推行星期日公休制度等。孙中山亲自设计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政治革命意义的中山装成为中国近代标志性服饰。与此同时,商业贸易、城市化、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物保护等经济文化活动继续向前发展,中国近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呈现新旧杂陈,地域分布不平衡,半殖民地色彩等特点,就全社会而言,特别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依然非常缓慢,要想实现近代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里指的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深入发展到“思想层面”。

1.背景原因: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和辛亥革命的“文化革新”的结果

(1)政治上:民国初期,民族危机、民主危机依然严峻。外有侵略加剧,内有帝制复辟和军阀割据混战,先进的知识分子力图改变这种政治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终革命成果却落入袁世凯手中,废除国会和《临时约法》,加紧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地方军阀崛起,中国进入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是根本原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特别是激进民主派强烈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3)思想上: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直接对立。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能容忍。(直接原因)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辛亥革命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派积极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启蒙学说。民国初年,民主、自由、科学、理性、人权、法治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陈独秀等基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在于封建文化根深蒂固,事先没有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所以主张学习法国,力图“根本之救亡”,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与此同时,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正式宣告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正统地位的终结。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利用辛亥革命后民众不满情绪,借助儒学纲常,发布《尊孔令》《祭孔令》,规定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恢复祭孔,思想上面临着儒家伦理纲常死灰复燃的严酷现实。

2.兴起概况: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发刊词),表达其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其封面除了汉字外,还有法文,体现的就是强调学习法国启蒙运动。

陈独秀表示,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提出“新青年”六条准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强调启蒙者,普及新知识、新思想也,其重点自然在于青年。故声称“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

(2)阵地:《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大,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杂志以全国最高学府为依托,由地方性普通刊物变为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直至发展为“一代名刊”。各地刊物也纷纷出版。

(3)基地:北京大学。1916年12月,北洋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二是不拘一格求人才,聘请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蔡、陈、胡皆属兔,有“三只兔子闹北大”之说。

(4)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反对新文化运动大有人在,以辜鸿铭为代表)

(5)旗帜:以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思想革命

近代西方社会进步有两大原因,一是民主(德先生),一是科学(赛先生)。在民主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建立了民主制度;在科学思想指引下,出现了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故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于此希望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走上富强之路。民主即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人的社会解放);科学即科学精神和自然科学法则(人的自然解放)。

一般认为,“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道德革命

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纲常,对后世影响大的主要是宋明理学,体现为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禁欲主义,道德至上,歧视女性等。新道德指的是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口号是“打到孔家店”。之所以提出“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儒家传统道德,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年统治的精神支柱,是专制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与现代民主、自由精神格格不入,“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争鸣】新文化运动是否提出“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有研究显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只有胡适在非正式场合戏谈了“只手打孔家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加工改造,“只手打孔家店”变成了“打倒孔家店”,并开始被曲解夸大为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或者文体革命,白话文运动,文言一致运动)

新文化运动沿着两条战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从形式上揭开文学革命的大幕。紧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从内容上进行革命,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者有钱玄同(国语运动)、刘半农(“她”)、鲁迅等,其中鲁迅把反专制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被称为文学革命的集大成者。

文学革命最终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导致以白话文为标志的新文学的诞生。新文学成为反帝反封建的白话文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反对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白话代替文言是历史的进步,是对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在大众文化传播方面作用也是巨大的。也有人指出其不足在于“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钱穆)。

4.影响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掀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为辛亥革命“补课”。

(2)积极方面: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成为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此基础上,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文学运动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局限性:

①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新文化运动以前,凡古的都是好的;新文化运动以后,凡新的都是好的。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中国封建旧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和主体,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代表,故反孔,即反封建旧文化。其实多有不当:孔子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儒家走向神秘主义,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走向禁欲主义,始于宋明理学,儒家文化走向反人道、反人性应始于理学。

【争鸣】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孔子和儒家,更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是出于现实需要,只是反对孔教、旧道德、迷信等传统文化的表征,并不反对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相反,还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得到继承和发展。

【比较】文艺复兴:复古→自信、自尊;新文化运动:疑古→自卑、自责;共性:都对现实不满。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国民性,是不可能的。有人甚至认为,文学革命导致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③回避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没有正面提出反帝任务,没有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制度。

④存在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不能用科学的哲学观分析问题。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学界之所以存在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是因为不同的阶级立场、时代背景、思考角度、史料选择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历史解释具有主体性、价值性、社会性、时代性、叙述性等特点。

◁ 上一篇:潘传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备课笔记
▷ 下一篇:陈鸿超:东周史体的分衍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