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备课笔记

(一)新思想的萌发:40—6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农民阶级代表

1.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且呈现新特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失败,“华夷之辨”观念受到冲击,“天朝上国”梦幻遭到粉碎;主张正视现实、寻找解决办法的“经世致用”思潮。

(2)主要代表及其主张:林则徐和魏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州设立译馆,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编译《四洲志》,介绍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国际法等国际知识,开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在鸦片战争期间,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

②魏源: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之一。它打破传统“华夷之辨”的文化价值观,详细叙述世界各地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拓宽了国人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气。该书传入日本后,对日本学术和政治产生了较大影响(明治维新)。

③其他:徐继畬《灜环志略》,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系统介绍各国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对欧美各国介绍尤为详细。姚莹《康輶纪行》,对西藏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作了考察,对英俄等国情况作了探讨,揭露了英、俄侵略中国的野心。

(3)意义和局限性:“开眼看世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没有实质性实践,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2.农民阶级新思想: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纲领

(1)主要内容:

①政治:主张统一政治,依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公众选举官吏。

②经济: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发展保险事业。

③文教:反对迷信,提出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④外交: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2)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和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根本没有实行(先进性与空想性)。

(二)洋务运动: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迈出近代化第一步,又称同光中兴、同光新政

1.概念含义:

(1)洋务,其本意是办理对外的事务,鸦片战争之前称为“夷务”,含有蔑视、贬义,“洋务”则是中性词,反映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和进步。

(2)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谋求强国御侮之道的社会思潮,其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西学”指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前者主要指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后者主要指西方各类科学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西方科技是巩固根本的现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一次改革运动,也是向西方学习的一场自救运动,是“师夷长技”的一次具体实践。

2.背景目的:内忧外患,清廷变革,自强求富

(1)内忧外患:“内忧”指的是太平天国等反清起义的威胁;“外患”指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2)清廷变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清廷政局出现变革,汉族官僚势力壮大,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他们既是地方势力,又是汉族官僚,同时又是洋务派(三位一体),他们在与外国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利用西方科技维护统治,其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3)目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以求富。在与列强保持“和好”的前提下,徐图自强,“剿发逆,勤远略”,挽救国家颓势,保障国家安全。

3.主要内容: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工业革命的间接影响,中国出现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

一是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官办企业;二是民用工业,师夷长技以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官督商办企业;三是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四是新式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组织留学教育,培养了以詹天佑、严复等为代表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

4.历史评价:

(1)对洋务思想的评价。冲击了保守传统思想,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包含一定的民族性,起到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矛盾的前提下直接嫁接,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总体上讲,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经济上指的是近代化工业企业的创办;思想上指的是夷夏观念和礼仪至上观念的废弃;军事上指的是近代海军和国防的出现;外交上指的是总理衙门设立,主动顺应世界开放潮流;文化教育上指的是新式学堂和教育内容的革新,近代人才的培养。

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抵制侵略,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等,但是因为“布新不除旧”,在体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最终没能实现其“自强”“求富”的目标,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同时期邻国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可以从社会基础,改革力度,统治政策等方面比较反思。

◁ 上一篇:潘传振:《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备课笔记
▷ 下一篇:潘传振:《19世纪70、80年代边疆新危机》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