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世界近代史

(1500年前后—1900年前后)

必修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标】1.17 全球联系的建立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材】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

2.新航路开辟: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3.其他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3.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课标】1.18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教材】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了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2.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作为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3.近代科学的兴起:近代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

3.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课标】1.19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教材】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背景:18世纪中期,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2.工业革命的进程: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3.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课标】1.20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教材】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早期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正确途径。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

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

【课标】1.21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

2.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西方列强对非洲的殖民始于15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

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2.亚洲的觉醒: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3.非洲的抗争: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1.1 政治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教材】第2课《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后内阁制度形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制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议会制共和制;代议制、两院制、政党政治、文官制度等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普遍特征;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存在局限,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课标】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教材】第6课《西方文官制度》:政党分肥制存在的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英国19世纪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美、法、德、日等其他西方国家学习借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文官选用、职责、晋升、退休制度,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特点,双重影响

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相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标】1.3 法律与教化: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教材】第9课《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近代西方法律渊源于上古罗马法和中古日耳曼法;大致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与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前者与罗马法没有直接联系,后者主要以罗马法为基础;近代法律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议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司法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西方近代法律存在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限制的局限性;宗教伦理与教化,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反对教皇权威,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鼓励发财致富,但存在维持基本教义、束缚人们行为、麻醉人们思想、排斥其他教派等局限性。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

3.宗教伦理与教化: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课标】1.4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教材】第12课《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曲折过程;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中央集权加强,16世纪宗教改革强化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6世纪英国亨利八世、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英法成为典型的专制王权国家;英语、法语等民族语言的重视推广,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8—19世纪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17—19世纪,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发展,外交制度确立;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等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被认为是国际法诞生的标志;17世纪欧洲各国相互派遣常驻外交使节或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及以后的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逐渐扩展到美洲、亚洲等地;此时国际法应用常被违反,实行双重标准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

【课标】1.5 货币与税收: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

【教材】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9世纪,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国际货币结算频繁复杂,英镑、法郎、美元出现;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世界货币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近代英法美等西方各国的主要货币,金本位制度形成)

【课标】1.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道(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教材】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19世纪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地方自治传统和乡镇自治;法国大革命后,形成市镇自治制度;工业革命后各国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社区组织开始形成;近代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积极探索济贫、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2.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教材】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物种由西班牙、葡萄牙带回欧洲,然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很多欧亚地区的物种同时传到美洲,包括小麦、大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水果作物,黄瓜、豌豆等蔬菜作物,甘蔗等经济作物,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传入美洲的还有鸡、牛、驴、马、羊、猪等禽畜,改变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18世纪初,原产非洲的咖啡传到拉美,成为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咖啡馆成为欧美地区社交的重要场所;物种交流的经济社会影响表现在人口增长、食物种类、饮食习惯、日常生活、经贸发展、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1.美洲物种的外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课标】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材】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是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手工劳动被机器大生产取代,随之带来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大变革;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呈现出纪律意识、流水作业、昼夜倒班、统一供应、合理调配、严密监督等特征;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效率,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工业革命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其积极意义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进步、乡村改变和农业现代化、时间观念增强、教育推广和文化素质提升等,消极影响表现为贫富分化、阶级矛盾、经济危机、殖民扩张和环境破坏等,特别是早期工人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疾病威胁等,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课标】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教材】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历了数百年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17、18世纪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商品输出成为主要的侵略手段,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扩张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近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商贸中心转移、经营方式变化、商品种类数量增加等;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同时大西洋三角贸易、印度洋和太平洋丝银贸易等逐渐繁荣;新的经营方式包括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等,最有名的就是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实际上是垄断贸易的殖民机构;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原产美洲的物种外传,原产美洲、亚洲、非洲的香料、烟草、咖啡、可可、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黑人奴隶和鸦片也成为特殊商品;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改变着国际贸易格局,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帝国“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1.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和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课标】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了解近代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第11课《近代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城,以英国最为典型,1851年其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代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包括电梯的发明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等;近代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发展,包括水网建设、煤气灯和电灯的使用、电报电话的普及、地铁的问世等;近代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烟尘污染、污水蔓延、贫富分化、工人困窘等,人们生活受到威胁

1.城市化的演进: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2.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课标】2.5 交通与社会变迁: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教材】第12课《近代水陆交通》: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环球航行成功实现,同时欧洲人还开辟出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至此全球航路建立;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红海和地中海连通,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工业革命推动陆海交通发展,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后,欧美各国纷纷建立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远洋轮船开始出现;近代交通带来社会变迁,中国清江浦、郑州,美国纽约、英国曼彻斯特为代表的城市兴衰就是最好的例证,交通革命带来信息传递的加快等

2.全球航路的建立: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让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4.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标】2.6 医疗与公共卫生:了解近代西医的成就。

【教材】第14课《近代医学成就》:西方近代医学进步,有效控制很多疫病传播,18世纪晚期,英国牛痘接种法,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细胞和细菌学说发展,法国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近代以来,西医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基础上,借助于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包括17世纪血液循环规律、显微镜对微生物的细致观察、19世纪实验药理学等;明末清初和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中国,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标】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世界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教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跨地域转移》: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大量欧洲白人、非洲黑人迁徙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锐减,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发生巨大改变,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族群、新的文化认同和新的美洲文化;这时期的美洲文化是以欧洲白人文化为主导,吸收和融入非洲黑人文化和土著印第安文化的新的近代美洲文化;因为殖民者的政策差异,北美和拉美地区的族群和文化存在着地区性差异;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统治以工业革命为转折点,牧场和矿产的不断开发,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资本,也吸引了大量自由民涌入,从而改变澳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认同,处于原始状态的原住民和土著文化遭到摧毁性打击,白人成为主要居民,欧洲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成为澳洲文化的主流;近代华工在美洲、澳洲等地从事苦力劳动,境遇悲惨,为当地开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聚族而居,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多元文化的发展

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

2.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标】3.4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了解(世界近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第10课《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各州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商业股份公司等商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网开始(初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行扩张,逐渐形成了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网分别在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商品流动带动文化传播,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中国茶在16世纪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俄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都出现了自己的茶文化;服饰变化也体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的服饰影响法国、日本,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18世纪中国大量进口钟表,其外观也体现着自身的文化特色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课标】3.5 战争与文化碰撞:通过了解(世界近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教材】第12课《近代战争与文化扩张》: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拉美文化都具有多元性,但存在较大差别,北美地区以欧洲白人为主,以清教徒文化为主角,融合其他移民文化形成具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独立价值观认同的美利坚民族文化,随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等近代化进程发展较快,拉美混合族群占优势,天主教宗教色彩浓厚,文化的混合型特征明显,考迪罗独裁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在与欧洲反法同盟的战争中,拿破仑军队所向披靡,版图不断扩张,形成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成果随之传入欧洲各地,推动俄国、波兰、德意志等欧洲各地民主、民族意识的高涨,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近代欧洲殖民文化侵略客观上对被侵略地区产生影响,呈现多样化特征;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和实践不断深入,印度运用欧洲意识形态反抗殖民统治,顽强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埃及受英法殖民统治影响,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2.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拿破仑战争后,民族、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行的多样性。

【课标】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了解(世界近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教材】第14课《文化传承载体及其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和确立国民教育制度,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教学合一”精神,美国世俗化和商业化的大学教育模式;15世纪中叶印刷书的诞生是革命性的转变,文化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意义重大;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面向大众开放的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不仅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还衍生出服务公众的职能;17世纪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纷纷建立,博物馆旨在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提供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1.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印刷书的诞生: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图书馆的成长: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教材】第15课《文化遗产及保护》:19世纪开始,希腊等一些国家开始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佛罗伦萨“艺术之城”保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是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物估计得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 上一篇:李致忠:中国书籍的起源与文明探源
▷ 下一篇: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世界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