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世界现代史

(1900年前后— )

必修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标】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材】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列宁主义的形成: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政党成为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新生领导力量。埃塞俄比亚的抗议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的代表室桑迪诺和卡德纳斯。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2.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课标】1.23 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材】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冷战与两极格局: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两极格局的瓦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出现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

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任重道远。

【课标】1.24 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教材】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追求: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更加强烈。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解决和平、发展、安全等难题。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道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教材】第6课《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西方文官制度延续至今,在长期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在文官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率先建立了文官退休制度和文官等级、晋升制度;西方文官制度具有以下共同特点: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严格保持政治中立,忠实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常任、退休和晋升制度等;文官制度对西方政治产生深刻影响,规范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效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但是也存在着滋生官僚习气、僵化、财政负担加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消极现象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相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标】1.4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了解(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教材】第12课《第三部分: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维也纳体系下,西方大国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求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一战;一战导致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成立国际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对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英法操纵、“全体一致”原则等,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年签署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并未真正实行;二战使得国际法再遭破坏,特别是法西斯侵略肆意践踏国际法;1945年6月,50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宪章》,确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联合国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二战后,随着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纷纷建立,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各方面,颁布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国际法依然存在大国操纵、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局限性,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在20世纪都有进一步发展。

【课标】1.5 货币与税收: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材】第15课《(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30年代的大危机前导致近代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国际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崩溃,各国货币集团各自为政;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雄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其主导下,1944年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体系实行“双挂钩一固定”原则,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中汇率保持相对固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1945年分别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两大金融组织,前者旨在重建国际货币制度,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主要负责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后者旨在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主要负责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国际金融,促进国际贸易,同时也为美国推行霸权提供条件,成立之初带有明显的冷战色彩;20世纪70年代,因为美国实力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影响上升,但美元依然是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的中心货币,两大国际金融组织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世界货币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课标】1.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教材】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在近代城市、市镇等自治机制的基础上,二战后西方各国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社区自治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服务,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政府决策,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得到发展,其中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二战后,英国等西方各国基本上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苏联和中国也先后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2.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教材】第3课《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在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食物生产和储备都实现了现代化;20世纪中叶后,欧美各国先后建立起现代农业,后又出现温室种植等设施农业,农业生产实现从机械化到自动化、智能化,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农作物单产及禽畜生产量大幅增长,保证了粮食和农牧产品的供应,兼具集约化、产业化特征的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在粮食作物杂交育种;食物储备不断现代化,美国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中国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基于新技术革命的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冷冻包装食品等技术不断改进,冷冻食品工业突飞猛进,冷链物流长足发展;食物生产的储备技术的现代化,大大增加食物供给,但是供需之间依然矛盾突出,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国际关注的共同话题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课标】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材】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二战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技术迅速发展,层出不穷,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科技进步具有革命性意义,除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外,深刻改变人们的劳作方式和文化生活,劳作方式从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网络通信、移动通信、新媒体、电子商务、现代交通等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既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负面影响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一系列成果,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课标】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第9课《现代人类经济与生活》: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包括一战、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变化;一战后,苏俄(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导致30年代大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剧增,对资本主义国家打击沉重,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意日法西斯两条不同道路;二战后,西方各国借助于新技术革命,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福利政策等,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现经济快速增长,50—70年代被称为“黄金时代”,现代科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无法克服,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面临很多困难;50—8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没有根本突破而最终失败,与此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不断取得新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后崛起一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它们把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一些国家实现了高速发展,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充满挑战;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突出;二战后,世界现代国际贸易和金融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更具活力和永久性多边贸易体制有效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极大便利,新世纪交替之际,贸易形式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兴起和发展;1945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成为维持国际汇率稳定、协调国际收支平衡、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连同关贸总协定,被称为二战后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电子金融和网络金融日益普及,既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

1.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也具有相当的风险。

【课标】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了解近(现)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第11课《(世界现代)城市化进程》:在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二战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07年世界城镇化水平超过50%,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现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人们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同时,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犯罪率和失业率上升等诸多问题

1.城市化的演进: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2.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课标】2.5 交通与社会变迁: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教材】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20世纪以来,汽车、公路、高铁、航运、航空等现代陆海空交通不断发展;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汽车,此后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应用的交通工具;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高速公路出现,同时高速铁路成为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以日本新干线和中国高速铁路为典型代表;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航海雷达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使用与发展;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飞机升空,以后飞机材质不断完善,国内航班和国际航班陆续开通,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飞机快捷时代;现代交通改变人类生活,人流物流时间缩短,现代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现代交通改变城市面积和布局,增强人们的时间观念,带来大众旅游等新潮流,同时交通拥堵也成为人们工作和和生活的负担

1.陆海交通的发展: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航空的发展: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

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交通的发展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课标】2.6 医疗与公共卫生: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医疗保障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们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基础医学、防疫工作、公共卫生、卫生意识不断发展,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2019年,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2.6岁,中国77.3岁)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标】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教材】第8课《现代社会移民与多元文化》:现代世界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始于二战后,在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日益国际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首先是五六十年代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等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然后是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吸收了大量非洲劳动力,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新的来源地;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主要从事制造和公共服务业等繁重体力劳动,从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的趋势,尤其是在跨国公司,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越来越成为新的移民;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落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诸多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成为难民;20世纪以来,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前主要在欧洲,如因为战争迫害的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在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对难民实施人道主义救助日益受到国际关注和重视,50年代后,联合国先后成立难民署,通过《难民地位公约》《难民地位议定书》,建立“世界难民日”(6月20日),这些举措仍难改变难民增加的趋势,难民问题成为国际难题,解决这一问题任重道远;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社会成为普遍现象,以美国、新加坡为代表的多元移民文化表现突出,文化认同成为考验美国国家治理的新难题,新加坡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处,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2.难民的困境和救助: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援助。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的特质。

【课标】3.4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了解(世界现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第10课《现代世界贸易》:两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世界贸易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影响,二战后的冷战格局阻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贸易;二战后签署的《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1995年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加上冷战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贸易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最活跃的因素;20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以服饰文化、文化产品为代表的商品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并融入国际化市场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课标】3.5 战争与文化碰撞: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教材】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其中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一战客观上带来民族民主意识增长,在四大帝国解体的基础上诞生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同时一战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如亚洲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领导革命、印度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独立运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的民族独立与民主进步运动等;二战对殖民主义致命打击,进一步确立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在亚非拉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次高潮的沉重打击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二战后新兴国家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一方面因为殖民统治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各国努力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如印度、新加坡、韩国、埃及等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课标】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认识(现代)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教材】第15课《文化遗产及保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古迹保护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真实性为第一要义;1972年联合国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对日益遭受损毁的世界遗产实施有效保护,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确定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等三种类型;1998年联合国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2003年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物估计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2.《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收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 上一篇: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世界近代史
▷ 下一篇:任强: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 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