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世界古代史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世界古代史(远古—1500年前后)

必修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标】1.15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教材】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人类文明的产生: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古代文明的扩展:农耕文明的优势促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2.古代世界的帝国: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促使波斯等帝国兴起,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

3.文明的交流:古代世界各地区的经贸往来,以及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课标】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材】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1.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

3.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一度强大;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1.古代非洲文明: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

2.古代美洲文明: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

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1.1 政治体制:了解古代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教材】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希腊城邦民主,公民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公民法庭;斯巴达寡头政治,国王、长老会、监察官,公民大会是名义上的权力机关;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公民大会受到限制,执政官、元老院;罗马帝国君主专制独裁,元首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与基督教权长期并立;封建王权加强,14世纪法国三级会议,等级君主制;13世纪英国《大宪章》,逐渐形成议会制度;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

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2.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古时期,法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英国形成议会制度,国王借助议会进行统治。

【课标】1.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道西方(古代)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教材】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古代基层治理》:古希腊村社自治,村社大会;中世纪西欧庄园治理,庄园主或管家管理,10—11世纪西欧城市自治,基督教会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结婚、离婚许可

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2.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约1万年前,农耕文化在西亚、东亚、中美洲等地出现,人类开始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畜牧业、手工业随之出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原始文化、科技等产生发展;食物生产呈现区域性特点,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各不相同,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大河流域的灌溉农业,海洋文明的山地农业,美洲地区的独立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应运而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3.生产关系的变化: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课标】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教材】第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农业工具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进入青铜时代,前15世纪进入铁器时代;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传播到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铁技术;灌溉工具的进步和畜牧业工具;手工业工具包括骨针、纺轮、纺车、织机等纺织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陶瓷工具,土炉、锤、锉等金属冶炼锻打工具,坩埚、范等金属冶炼铸造工具等;生产工具的变化带来劳作方式的变化,农业有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手工业主要是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其中作坊式劳作又包括民营作坊和官营作坊,15、16世纪出现了手工工场

1.农业工具的变化: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

【课标】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材】第7课《古代商业贸易》:交换与商业贸易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由最初的“工商食官”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高度繁荣;古代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国的商业发展是其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表现,其中跨州帝国的跨地区贸易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亚欧非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外商业发展过程中,货币、信贷、契约等日益普遍,很大程度上推动商业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1.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大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课标】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材】第10课《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经历从村落、集镇到城市的改变;村落是农耕文化发展的结果,最早出现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两河流域,人类居住随之由穴居、巢居发展为半穴居、地面筑屋。集镇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工商业的聚居发展、军事防御的需要、行政机构的设置、漕运和海运的兴起、手工业专业分工发展等,都推动着集镇(市镇)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明清时期的四大名镇;城市是人口增长、商贸繁荣的产物,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更加深远,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前3500—前3100年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居民中心,城市一般是一定区域的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讲究礼制,古希腊城市布局讲究功能分区,罗马的城市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体现出较高的管理水准;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型城市,并在10世纪后出现城市自治运动;世界各地民居异彩纷呈,体现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1.村落的产生: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3.城市的产生: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4.世界各地的民居: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课标】2.5 交通与社会变迁: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教材】第12课《古代水陆交通的变迁》:很长时期内,古代运输主要依赖天然道路和河流,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古代西亚人发明了轮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交通逐步发展起来;罗马帝国的人工道路堪称楷模,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视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人工运河开凿和船只发明改进丰富了人类交通,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法国米迪运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中国古代早在汉朝时就开辟了海上航线,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维京人、阿拉伯人等海上局部探索,积累了经验和技术

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让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课标】2.6 医疗与公共卫生: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教材】第14课《古代疫病与医学》:古代天花、鼠疫、疟疾、黄热病等疫病威胁,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甚至影响历史进程;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开始受到重视,古罗马注重公共卫生,饮水道、下水道是重要工程;中国古代积累了污水清理、收治病人、隔离患者、人痘接种等技术和方法,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1.历史上的疫病: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是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标】3.2 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通过了解世界(古代)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古代)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教材】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主要包括古巴比伦、埃及、阿拉伯等国,集中体现在文字、神话与史诗、法典、建筑与雕塑、科学等;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辉煌的建筑、雕刻艺术,60进制;古埃及象形文字、莎草纸、神话与文学故事、太阳历、金字塔与神庙建筑艺术;阿拉伯文化融合古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印度文化,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悬诗、《天方夜谭》、代数学、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计算、《医典》、阿拉伯数字等,堪称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1.古代西亚文化: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2.古代埃及文化:古代埃及人创造力独特的象形文字,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

3.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教材】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人文主义的滥觞;古希腊“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学代表作《荷马史诗》,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雕塑作品《掷铁饼者》,建筑代表作帕特农神庙等;罗马继承并发展希腊文化,以法律成就最为突出,从《铜表法》到公民法、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影响深远;中古时期的西欧,基督教信仰是普遍的文化符号,《圣经》,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犹太希伯来文化宗教因子(基督教)和日耳曼部族传统的新的封建文化,为近代欧洲文化打下基础;东欧拜占庭东正教文化独具风格,《民法大全》;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继承东正教

1.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古西欧文化:在中古时期,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的崛起,在欧洲东部形成了东正教文明区域。

【教材】第5课《南亚、东亚、美洲文化》:古代印度哈拉帕文化、印章文字,雅利安人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列国时代,佛教产生与传播,笈多封建帝国时代,印度教兴起;宗教文化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特色,史诗文学、佛教艺术、数字符号等重要成就;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影响深远;朝鲜、日本文化借鉴中华文化,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音乐、舞蹈是朝鲜文化的特色,日本的神道、武士道和绘画艺术;印第安人独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

2.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课标】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世界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教材】第6课《古代人类迁徙》:印欧人迁徙,大致分为西东中三个方向,前2千纪前后达到高峰;在融合当地居民的基础上,西支形成希腊人、罗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东支形成雅利安人,中支形成赫梯人、米底人、波斯人;印欧人所到之处,摧毁当地早期文明,逐渐形成新族群、新国家、新文化,如希腊罗马文化区、西亚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中世纪前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包括前2—2世纪中国匈奴扩张,大月氏人西迁,欧洲日耳曼人南迁,3—6世纪中国五胡内迁,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新国家,阿拉伯人在亚非欧扩张等;另有13世纪蒙古西征

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课标】3.4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了解(世界古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教材】第9课《古代商路贸易》:欧亚大陆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中国汉代开通,唐朝中期达到鼎盛后逐渐萎缩,从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西域,跨过葱岭,到达中亚、西亚、欧洲,古代亚欧大陆的主要商业通道;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向西,经咸海、里海通往欧洲和小亚细亚,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通道;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向西南进入巴蜀、缅甸和印度,至迟汉代已经形成,唐宋之后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著名的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初步形成,唐朝得到发展,宋元时期高度繁荣,郑和下西洋成为巅峰,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南穿过南海,再向西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广州、明州、泉州是当时著名的港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包括物质、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如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缫丝、冶铁、四大发明等技术成就,佛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文化,棉花、西瓜、胡桃等不同物种及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的交流等

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课标】3.5 战争与文化碰撞:通过了解(世界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教材】第11课《古代战争与文化》: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远征,灭亡波斯帝国,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形成地跨欧亚非的希腊化世界和长达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融合东方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传播古希腊文化,特别是科技方面的成就突出;13世纪前半期,蒙古军队三次大规模西征,引发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吸纳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课标】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了解(世界古代)历史上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材】第14课《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与私学、书院;古希腊分科教育奠基;15世纪中叶德国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亚述图书馆,教会与大学图书馆,中国古代私人和官家藏书,明清尤盛;托勒密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缪斯宫),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印刷书的诞生: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图书馆的成长: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教材】第15课《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古代的私人文物收藏及众多文化遗存;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文明遗迹和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物估计得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 上一篇:代国玺:秦及汉初田租征收和计量问题新探
▷ 下一篇:廖寅:烟火公事在宋代基层治理中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