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现代史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现代史(1949—  )

必修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标】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教材】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人民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课标】1.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了解20 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材】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

3.伟大的建设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课标】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教材】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伟大的历史转折: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改革开放进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科技领域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基础设施走在世界前列。

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教材】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中共十八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后不久,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3.中共二十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共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3.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应对各类风险挑战,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党和国家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使中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1.1 政治体制: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材】第3课《新中国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教材】第4课《新中国变法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课标】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科举制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教材】第7课《近代以来官员选拔》: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制度及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课标】1.3 法律教化: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教材】第10课《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50年代法制建设,1954年宪法及国务院、法院、检察院组织法,初步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法治建设新时期,1982年宪法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等,90年代依法治国,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2020年民法典;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道德风尚、政治氛围、行动准则、人际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课标】1.4 民族外交: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材】第13课《新中国民族政策》: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与发展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建立: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发展: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三个离不开”,中共十五大明确为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完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和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3.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教材】第14课《新中国外交》:毛泽东“三条方针”指明方向;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50、60、70年代的外交成就;新时期全方位外交、多边外交,中美建交,中苏友好,周边关系,世界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和国际合作;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框架,“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国家关系,“真实亲诚”的非洲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引领全球治理改革,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课标】1.5 货币与税收: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现代)中国的实行。

【教材】第15课《新中国货币制度》:人民币制度,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的发行原则;人民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1.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教材】第16课《新中国赋税制度》:新中国统一关税制度的法制化进程;关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稳定

2.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源与演变: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

【课标】1.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了解(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教材】第18课《新中国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与成熟;满足人民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各方面需求,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人们后顾之忧,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2.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了解(中国)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教材】第3课《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安全》:农业生产机械化(大中小相结合)、自动化;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消除饥饿;养殖捕捞业现代化;现代粮仓与冷链物流;粮食安全白皮书与食品安全法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课标】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中国现代)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材】第6课《现代科技与人类社会》: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中国尖端科技成就巨大,网络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深潜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化,便捷的网络通信丰富文化生活,电子商务日益普及,人们视野更加开阔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一系列成果,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课标】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中国)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第9课《20世纪以来的经济生活》: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大经济体;顺应贸易、金融国际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人民币国际化,倡议设立亚投行;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络金融;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网购、共享单车

1.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便利了人们的消费,也具有相当的风险。(人民币,亚投行)

【课标】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第11课《现代城市化进程》: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超过64%;居住条件改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自来水,天然气,垃圾处理,道路,公交等

1.城市化的演进: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

2.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城市建设)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课标】2.5 交通与社会变迁: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教材】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支柱产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造船航运现代化,航海雷达,卫星通信;航空发展;现代物流,城市公交,大众旅游

1.陆海交通的发展: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航空的发展: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新中国的交通成就)

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交通的发展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课标】2.6 医疗与公共卫生:了解(现代中国)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第14课《疫病与医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焕发新的生机,中西医相结合的方针,中医药治疗水平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中西医之争

2.中医药的成就: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网络全覆盖,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机构服务职能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完善,规范收费标准,医疗扶贫;医疗保障体系,60年代城镇公费医疗,改革开放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健康中国: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卫生意识,人均寿命78.2岁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新中国)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中国医疗技术,人均寿命,公共卫生事业,健康中国)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标】3.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材】第1课《中华文化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文化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文化价值:中华民族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课标】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现代中国)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教材】第8课《现代移民与多元文化》:二战期间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人口加速流动,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华侨心系祖国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课标】3.4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第10课《现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贸易;全球贸易网促进文化交流,传统的吃穿用商品,中外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等文化产品交流,中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课标】3.5 战争与文化碰撞: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教材】第13课《现代战争与文化》:一战、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收复台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课标】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了解(中国现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教材】第14课《文化传承载体》:新中国的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方针,恢复高考,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开放教育成就;1998年北京图书馆改名国家图书馆及各级各类图书馆;故宫博物院,1959年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03年在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国家博物馆及各地博物馆,担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1.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图书馆的成长: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教材】第15课《文化遗产及保护》:1982年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加入《非遗公约》,2006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大国担当;中国现有世界遗产57处(最新:2023年9月普洱茶林),仅次于意大利(58处),其中自然遗产14处,世界第一,双遗产4处,与澳大利亚并列第一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物估计得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中国近现代的文物保护)

2.《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收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新中国与《世界遗产公约》《非遗公约》,大国担当)

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中国世界遗产)

◁ 上一篇: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近代史
▷ 下一篇:潘传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