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必修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标】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2.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2.洋务运动: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达到目的。

3.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列强强租租借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戊戌维新运动: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

2.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3.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4.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课标】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之路,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

3.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日常生活中也出现种种新气象。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课标】1.9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材】第七单元 中共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共的诞生

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蒋介石发动政变,汪精卫“分共”,国民革命失败。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确立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3.红军长征: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标】1.10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材】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2.全国抗战的开始:全国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日军的侵华暴行:侵华期间,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战的胜利

1.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2.敌后战场的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3.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4.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课标】1.11 人民解放战争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反动)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材】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措施所导致的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后,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选必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1.1 政治体制: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材】第3课《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失败,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军阀混战割据;国民政府训政与行宪,实质上是一党专政和独裁专制;宪法大纲与中华苏维埃人民政权;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与“三三制”;解放区的行政区人民政权,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遇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为独裁统治。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材】第4课《中国近代变法改革》: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系列改革失败

2.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课标】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科举制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教材】第7课《近代中国官员选拔》:晚清新政废除科举制,改革选官制度,实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孙中山文官考试制度,民国考试选官,公务员制度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课标】1.5 货币与税收: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教材】第15课《近代中国货币制度》: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白银收归国有;法币贬值崩溃,发行金圆券、银圆券失败;华北人民政府1948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1.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

【教材】第16课《近代中国赋税制度》:国内关税1931年开始取消;国境关税自主权丧失与中国人民抗争,改订新约运动,制定税率仍不能完全自主;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2.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源与演变: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

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中国近代)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近代中国)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材】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洋务企业,引进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初步发展,借鉴工厂管理经验;晚清20世纪初癸卯学制,初等教育;安源路矿工人夜校

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城市、交通、时间、教育等)

【课标】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近代)商业贸易的意义。

【教材】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引入中国,19世纪中后期,汇丰、中国通商银行等银行,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股份制企业,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等证券机构,香港先施百货公司等百货公司;为扭转贸易逆差,鸦片在近代中国成为特殊商品

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和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课标】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第11课《近代城市化进程》:鸦片战争后上海、天津、广州等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近代工商业城市兴起,开启城市化进程,煤气、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1.城市化的演进: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3.基础设施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

【课标】2.5 交通与社会变迁: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中国)交通进步的作用。

【教材】第12课《水陆交通变迁》:1881年唐胥铁路是国内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是第一条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干线铁路,近代铁路大部为外国控制;60年代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1872年轮船招商局,航运史上的里程碑;1912年津浦铁路与清江浦;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国家邮政开端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4.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标】2.6 医疗与公共卫生: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教材】第14课《疫病与医学》:鸦片战争后,西医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包括西式医院、西医院校等,大城市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措施,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选必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课标】3.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近代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材】第1课《近代中华文化发展》: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文化潮流;科学与民主的价值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中国化,中华文化在碰撞、交流中进步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教材】第2课《中华文化的意义》:近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推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经济政治文化运动,为它们提供人才支撑、指导思想与精神动力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课标】3.3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教材】第7课《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鸦片战争后的苦力贸易,华工到美洲、大洋洲等地做苦力,为当地开发作贡献,保留和传播中国文化;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太平洋铁路,澳大利亚金矿等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标】3.4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第10课《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中国茶传播到俄国、英国、荷兰、日本等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中国服装风格在法国、日本的传播,中山装体现中西合璧;进口钟表及中国文化特色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课标】3.5 战争与文化碰撞: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教材】第12课《近代战争与文化》: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客观上带来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中华文化得到发展。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反洋教运动

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行的多样性。

【课标】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教材】第14课《文化传承载体》:1898年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北京大学,1928年清华大学;近代中国留学教育;1909年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开始体现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后经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晚清时期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上海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张謇南通博物苑等私人博物馆,民国时期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等国立博物馆

1.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图书馆的成长: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教材】第15课《文化遗产及保护》:晚清政府1906年《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开启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第一部《古物保护法》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物估计得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中国近代的文物保护)

◁ 上一篇: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古代史
▷ 下一篇: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