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备课笔记

大革命失败后,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政策和白色恐怖,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怕杀头、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踏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征程,历经艰难曲折,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造性地开展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大好局面。但受“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影响,中国革命又遭到严重挫折。这一时期,党积累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创举与经验教训》(《新湘评论》2021年第6期),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沈路涛?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927—1936):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1.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9月,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中国国民党由大革命时期的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变成了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为了镇压人民,消灭异己力量;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言论,成为其统治的突出特征。

【概念】国民政府训政与行宪。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主张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最终达到“主权在民”。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但严重违背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际上是以党代政,一党专政。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政权,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确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并将其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五院制度)。由此可见,所谓的“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实质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

国民党“训政”期限一再拖延,在1946年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制宪国大、伪国大,中共和民盟代表拒绝参加)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的基础上,1948年召开“行宪”国民大会(行宪国大),选举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企图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最终难逃崩溃的命运。

2.继续北伐和统一全国。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1928年底,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北洋军阀统治就此结束(1913—1928)。

1930年5—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展开争夺统治权的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万以上,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3.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币制改革,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等,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经济水平发展到历史最高峰。同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日益萎缩和停滞。

【概念】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归国有,禁止银元流通,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等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一定意义上有其积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法币急剧贬值,国民党政府被迫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

4.其他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南京国民政府还推行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改革,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和统治腐朽,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如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等。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政府人事制度实现改革,“公务员”取代了过去的“官吏”称谓。这一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包括女子在内)依照《考试法》等法规,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政府任用。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确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腐败现象,一般在职人员的任用,继承了北洋政府的甄别审查制度。

【概念】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总体概述。总体上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初(一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30、40年代(抗战时期)遭遇沉重打击,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解放战争时期)陷于绝境,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合理调整、恢复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等过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政治领域的发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左右着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方向,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变化都是其发展变化的结果。

(二)曲折历程。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都可以从原因、表现和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1)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吗?还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的独立发展道路已被迫中断)

(2)表现:东南沿海地区,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怡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随之产生,中国出现了新的阶级成分;早期维新派产生,提出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改革主张。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

(1)原因: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民间开始出现办厂热潮,“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先后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变迁速度加快,中国近代化从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3.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一战期间)

(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哪个是主要原因?)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厂矿数量多,投资总额增加,一战后逐渐萧条,“短暂的春天”,依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影响:中国近代化从制度层面发展到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统治基础;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4.较快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自觉抵制洋货。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出现化学等新兴的工业部门,产品出口国外,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创历史最高纪录。

(3)影响: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5.沉重打击。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1)原因: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兼并;国统区“战时体制”,统制经济;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影响:民族工业艰难内迁,在后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同时促进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改变民族工业布局。

6.陷入绝境。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原因:美国取得在华特权,商品涌入;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美国商品占领中国市场;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3)影响:“中间道路”破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并肩,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合力开创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7.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6年底。1949—1952年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恢复与发展,“第二次春天”。1953~1956年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三)特点评价

1.特点及其原因。纵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曲折历程,具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总体特征,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也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双重特征。

其中,“先天不足”指的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要素不充分,如资本、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等都比较缺乏。“后天畸形”指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结构失衡。从经济结构上说,主要局限于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发展极度薄弱;从分布地域上说,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内地发展极度薄弱。

2.评价。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遭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束缚,长期的战争局势,政治动荡,中国民族工业很难得到正常发展。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近代化进程,但是无法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

3.影响因素:

(1)不利因素:根本因素是社会性质(国情)所决定的;主观因素是自身的缺陷(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客观因素包括:列强侵略、封建阻碍(三座大山)、政局动荡、观念保守等。

(2)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瓦解,政府政策鼓励,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等。

4.地位作用:

(1)积极地位:新的进步因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如新的阶级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思想力量、新的生活动力等。

(2)不足之处:具有“双重特征”(革命性、妥协性);没有占据近代经济的主导,不能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中国革命正确的新道路,建立了红色政权,形成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时期,又称为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从城市到农村: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4)

(1)城市武装起义

①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是党的历史上一次转折性会议。

一般认为,八七会议是中共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理论转折点,但在纠正右倾错误的过程中滋长了“左”倾情绪,如瞿秋白“左”倾盲动、李立三“左”倾冒险、王明“左”倾教条错误等。

②武装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攻打大城市起义的接连失利,说明借鉴俄国革命发动城市暴动、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行不通,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武装需要同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力量最强的农民阶级结合起来。

(2)“工农武装割据”

①“星星之火”。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②“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其中武装斗争指的是建立根据地和武装反“围剿”的斗争,土地革命指的是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路线,根据地的建设指的是开展工农业生产,粉碎敌人封锁,巩固红色政权。武装斗争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革命根据地是战略阵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中共领导是前提。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走城市暴动的道路。

③“燎原之势”。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局面形成。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概念】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

(1)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首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建起严整的党组织体系,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

(2)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古田会议),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1931年瑞金会议,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2.从瑞金到陕北: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长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客观原因是国民党反动力量过于强大,同时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有关。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左”倾错误的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2)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已过大半;1935年1月遵义会议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长征结束,陕北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其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转折点,主要内容包括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军事负责人之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3)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革命转危为安。同时,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永垂不朽:除了官方表述外,还可以理解为:理想如炬、信念如钢(革命理想主义);迎难而上、坚韧顽强(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革命集体主义);依靠人民、患难与共。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革命纲领。中共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2)革命力量。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从工人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3)革命领导。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从国民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4)革命道路。攻打大城市到“工农武装割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5)革命经验。遵义会议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6)大局意识。两次国共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依据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

4.开辟革命新道路中的宝贵遗产

(1)政治遗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2)理论遗产。“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逐渐形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3)精神遗产。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 上一篇:潘传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导读:中国现代史
▷ 下一篇:程平山:先秦时期编年体史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