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老潘网志】建站20年: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备课笔记

四、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但最终不了了之。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事实证明美国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形成与发展

①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20世纪60、70年代。1967年欧共体成立,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各国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至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两极格局遭到冲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②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终结。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克林顿政府政策的内向化、世界大国关系伙伴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的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实力和中国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③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欧盟通过签署《里斯本条约》,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增强。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强国前列,国际影响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深入发展。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条约,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一体化方式。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上述六国就关税税率达成一致。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盟成立,12个国家同属一个组织,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2)代表和力量

①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1993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主张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到2013年,欧盟包括28个成员国(英国于2020年1月31日正式退出),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②从苏联到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替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

③日本:日本保持经济大国,一直谋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④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作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一支独立的力量,改变着由超级大国与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⑤中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策略,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⑥其他力量:“非盟”“阿盟”“东盟”“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组织都在一定区域内努力协调成员国多方面合作,维护组织利益,在世界舞台上表达着各自的声音。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统计,2014年人民币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17%,2015年底人民币又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新的货币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的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

——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3)影响和评价: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概念和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资源和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和分配。在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的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分配,然后实现区域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竞争。

(2)形成与发展:

①第一阶段,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以武力征服、暴力掠夺和垄断贸易为主要特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带动商业活动在世界范围的开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雏形显现并不断拓展。

②第二阶段,两次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扩张,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一方面,18世纪蒸汽动力广泛应用极大改善了国际交通运输状况,而19世纪电力、通信、交通等技术革新进一步降低了人们跨越空间的成本;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催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促进了产品和要素在全球的流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③第三阶段,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迈向体系化和制度化。以联合国为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成立,旨在通过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来制定全球规则,协调和稳定国际经济秩序。70年代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瓦解,但以上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贸易成为发展主流,发展中国家把握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

④第四阶段,9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为标志,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发展。跨国公司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促进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1995年关贸总协定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升到新的水平。同时,新技术革命持续进步,互联网商业化,人工智能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迅速发展,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它们实质上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具体体现。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这些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经济走出大西洋时代,迈向太平洋时代。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红火,是太平洋时代正在来临的明显征兆。……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

(3)影响和评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国际两极分化、放大经济危机、放大社会动荡、生态危机和价值观冲突等严峻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逆全球化的主张和“脱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选择是,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1930—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概念】逆全球化:一般是指与经济全球化相背、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逐渐削减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反对让渡经济主权、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排斥外来移民和难民等。

3.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进入21世纪后,社会信息化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特征。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简史》

(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中共二十大报告》(2022年10月)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种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

1.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和发展:和平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二战结束至今,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世界面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全球和区域合作、各国相互依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今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曾有人言道:询问是谁赢得了某场战争,就仿佛在询问是谁战胜了旧金山地震。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命题,即在战争中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而只有程度不同的失败者。然而,战争是否也与地震一样,是人类智慧所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现象呢?虽然很少会有人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无论人类怀着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试图消除战争,却依然只能赢得国家间转瞬即逝的短暂和平。

——《人、国家与战争》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

(1)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据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报告,当前世界不平等状况、人口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甚至“达到数十年来最大”“处于历史最坏水平”,成为“这个时代最明显的挑战”。

(2)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叙利亚危机导致的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二战结束后发生的巴以冲突至今没有解决。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导致世界局势动荡,如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等。同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难题,全球治理改革成为新的时代要求。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全球治理改革成为共识: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既有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如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及新开发银行等。

(2)中国方案及其努力: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同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中国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身体力行,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①中国方案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②身体力行的成果。2013年,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并于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经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另外,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到2021年12月,亚投行已有105个成员。这些具体措施,表明了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教材】第15课《文化遗产及保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古迹保护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真实性为第一要义;1972年联合国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对日益遭受损毁的世界遗产实施有效保护,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确定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等三种类型;1998年联合国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2003年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潘传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备课笔记
▷ 下一篇:社科院:2023年历史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