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来源,禁止任何形式商用。
网盘 管理
【老潘网志】建站20年: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备课笔记

一、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冷战是美国和苏联争夺全球利益和世界影响的斗争,也是它们遏制和反遏制斗争所形成的两国关系和整个战后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是1947年至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其一般特点是以军备竞赛、外交斗争、经济压力、意识形态对立、宣传攻击、间谍战等途径造成国际的紧张局势和国家间的互相敌视和仇恨。……冷战严重影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一)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50年代中期

1.冷战的含义及其形成

(1)冷战的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战”是指遏制苏联等共产主义蔓延,“冷”指的是非战争手段。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的控制与反控制,经济上的封锁与反封锁,军事上的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

(2)形成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政治上严重猜疑和不信任,经济上逐渐切割与脱钩。其中美国意在推行全球战略,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希望在和平国际环境下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极其关心自己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特别是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②社会基础:雅尔塔会议等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和基础,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③推波助澜: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出8000字长文电报,提出对苏“遏制”战略;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反对“红色恐怖”,发出冷战信号,拉开了冷战序幕。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冷战的展开: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华约组织建立标志着冷战局面正式形成。

①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1947年8月马歇尔计划;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③军事上: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

【概念】杜鲁门主义。二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来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1947—1951年)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用以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含义和形成:“极”是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国家或国家集团)。“极”是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概念,指“势力强大的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和势均力敌的态势,它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之上的。

(1)含义: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表现在军事上对峙竞争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相互禁运封锁,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就是一种双方全面对抗但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2)特征:最大的特点是“冷战”,表现为政治对抗,军事对峙,经济割据,意识形态的对立。存在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还有些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

(3)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奠定框架,划分势力范围)

②20世纪50年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冷战局面和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4)原因:除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外,还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有关:

①二战极大改变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冲垮。

②美苏形成实力均势,分别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3.冷战局面的表现及影响

(1)冷战局面的具体表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军侵入阿富汗、古巴导弹危机等,两个德国与柏林墙,两个朝鲜与三八线等,中国国共内战、台湾问题、抗美援朝等。

【资料】美苏冷战的三次高潮:第一次,1948—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东西柏林被阻隔,直接导致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第二次,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修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第三次,1983年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

(2)冷战的危害和影响:

①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严重恶化国际关系,两极对峙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②美苏之间螺旋上升的军备竞赛,美苏争霸局面在5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核武器威胁人类安全。

③部分国家和地区分裂,西欧、东欧失去独立发展机会,冷战思维长期存在,两种对立的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④客观上带来相对和平稳定,相互学习借鉴,推动科技、军事进步,第三世界在夹缝中发展壮大。

(二)冷战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动摇:20世纪50—80年代

1.冷战的发展:美苏争霸,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两强对垒30余年,冷战局面时而加强,时而缓和。其突出表现是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星球大战计划。

①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优势在美国。

②第二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末。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总体上趋向缓和。(尼克松政府)

③第三阶段,80年代—90年代初。美攻苏守,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2.两极格局的动摇(冲击):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1)含义:表现为两大阵营内部稳定性发生动摇,美苏争霸力不从心、得不偿失,两极格局遭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

(2)表现:主要包括欧共体建立、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改革开放、日本经济奇迹等。

①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从40年代后期开始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②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60—80年代,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资料】欧洲走向联合。1951年煤钢共同体,1957年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发生变化,独立外交政策的表现,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体现。日本经济奇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日本,80年代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主张要更多地承认国家利益,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法国先后收回对地中海舰队和空军的指挥权,退出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体系。法国又着手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拒不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的国际会议,将原子弹的研制置于国家“绝对优先地位”,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

——[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③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新中国的和平崛起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1955年万隆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在此基础上,1961年形成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以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三)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作为超级大国之一,苏联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消失,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雅尔塔体系瓦解,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概念】意识形态斗争。冷战的一种形式,今天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通过言论鼓动或某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敌国政治制度及政策、社会意识形态、最高领导人、国民缺陷等进行攻击、讽刺、抹黑。

冷战思维。广义上指冷战期间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狭义上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

2.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旧的政治格局已经瓦解,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趋势”不等于“格局”)

【归纳】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618—1648年,30年战争结束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体系;1914—1918年,一战结束后,“凡—华”体系;1939—1945年,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1989—1991年,苏东剧变后,“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美苏超级大国实力的衰落;包括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崛起。

(2)影响: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一两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②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为对付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如恐怖主义、气候问题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③有利于加强联合国应有的作用。④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谈判和协商成为国际间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⑤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⑥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⑦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另一方面美苏都加强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弹威力还强1000倍的氢弹。一年后,苏联也制造出氢弹。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70年代,双方都对对方持有的近万枚弹道导弹十分忌惮,因此建立了直接联系的热线,防止灾难发生。

——[西班牙]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 上一篇:潘传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备课笔记
▷ 下一篇:潘传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