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来源,禁止任何形式商用。
网盘 日历 管理
老潘网志-20年: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邮箱:admin@lpwz.net 将历史写在今天,把今天写进历史。今天是:
郑任钊:早期中国已显现强烈的统一趋势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11-14 07:02 北京

作者:郑任钊,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5期,原题《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解读和当代启示》,摘自《人民论坛》2023年第14期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统一性是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邦国林立,但并非一盘散沙,中国先民一直追求并实现了相当规模的统合。现代考古学研究也证明,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主干的多元一体结构模式。陈连开指出:“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间,是中华文化由多元向一体融合的最关键时期。”“考古学上所见到的现象是:文化上呈现出强烈的统一趋势。”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为原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也带来了频繁的水旱灾害,中国先民“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为了回应生存环境的挑战,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国先民提出“协和万邦”理念,倡导共同协作,构建统一协调管理的社会政治组织。

面对洪水,中国先民选择团结协作、迎难而上。治理洪水注定不是局部性的,而是需要大范围动员社会集体力量。大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统一指挥各邦国人民疏通水道、兴修水利,在各邦国之间统一调度粮食。通过合作治水,“天下万邦”愈加紧密融合,实现了“九州攸同”,“四海会同”,“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声教讫于四海”的格局,催生了名副其实的文明国家,同时也将统一性深深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中。自此,部落联盟的盟主权转变为王权,确立了“包括中央王国和周边诸侯邦国在内的多元一体的王朝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上一篇:高江涛:包容性内生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中
下一篇:王衡:西方现代化不可能是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