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来源,禁止任何形式商用。
网盘 日历 管理
老潘网志: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将历史写在今天,把今天写进历史。 今天是:
潘传振:《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民族独立运动》备课笔记

三、殖民体系形成和民族独立运动(15、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资料】“中心—外围”概念。20世纪40年代末,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逐步发展成为著名的结构主义经济发展论。世界经济是由“中心”和“外围”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中心”是繁荣富足的工业国,“外围”是持续贫困的农业国。“中心—外围”分析模式对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尊严、平等、发展和安全等方面的权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古时期的大半时间里,西欧一直感到自己被孤立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并受到了威胁,可谓世界的外围。通过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掠夺,西欧国家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成为世界的中心,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则成为世界的外围,中心与外围易势。“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中心”对“外围”的攫取。

(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存在时间、空间两个视角。

从时间的角度,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形成,其动力来源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者在亚非拉建立若干殖民据点;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其动力来源于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的侵略扩张,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最终形成,其动力来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侵略扩张,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从空间视角,主要指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以下是空间角度的具体内容)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里曾长期受到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拉丁语族)为官方语言而得名。

(1)殖民者及其殖民范围: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①西班牙(15世纪末—16世纪中叶):1496年,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占据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

②葡萄牙(16世纪):建立了巴西殖民地,其根据就是教皇子午线。

③荷英法(17—18世纪):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中南美洲的零散地区。

(2)殖民统治的表现:殖民者摧毁古代印第安人文明,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建立总督辖区治理,实行王室主导、直接控制、封建色彩浓厚的殖民统治。经济上实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奴役屠杀印第安人,发展黑奴贸易;垄断贸易,禁止或限制与他国贸易。

(3)殖民统治的影响:对印第安人是灾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①对拉美: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造成当地长期贫穷落后。政治上,失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殆尽。文化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传入,深刻影响着拉美文化。

②对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促进工业革命发生。

【延伸】(选必三)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跨地域转移:殖民扩张带来美洲族群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大量欧洲白人、非洲黑人迁徙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锐减,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发生巨大改变,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族群、新的文化认同和新的美洲文化;这时期的美洲文化是以欧洲白人文化为主导,吸收和融入非洲黑人文化和土著印第安文化的新的近代美洲文化;因为殖民者的政策差异,拉美相比北美地区,族群和文化存在着地区性差异,混合性、多元性更为明显。

【延伸】(选必三)近代战争与文化扩张: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拉美文化都具有多元性,但存在较大差别。拉美混合族群占优势,天主教宗教色彩浓厚,文化的混合型特征明显,考迪罗独裁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2.亚洲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日本跳出落后的圈子,成为殖民者之一;中国没能躲过这场厄运。

(1)第一阶段:15—16世纪,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主,伴随新航路的开辟的早期殖民扩张。葡萄牙主要是建立商站,垄断商路,先后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西班牙将菲律宾变成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抢夺土地和财富(与子午线有关)。

(2)第二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的侵略扩张,英荷法成为主角,由直接掠夺到商品输出,再到资本输出,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加快。

①南亚:主要是印度。17世纪初英国开始侵略印度,通过东印度公司掠夺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同时挑唆内战或武力侵略。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

②东南亚:荷兰于17世纪初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进而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英国于19世纪末占领缅甸和马来半岛大部分;法国借助于中法战争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印度支那);美国1898年通过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

③西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等瓜分奥斯曼帝国,导致其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俄控制并瓜分伊朗(一南一北)。

④东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先后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狂潮;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日本吞并朝鲜半岛。

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5世纪开始侵略,非洲文明受阻,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

(1)工业革命前,局部殖民:15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入非洲。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是局部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进行奴隶贸易。

(2)工业革命后,全面殖民入侵: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逐步放弃奴隶贸易

①北部非洲:埃及成为英、法争夺的重点,他们控制苏伊士运河。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②腹地探险: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③瓜分非洲:19世纪后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列强加快了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瓜分争夺,其中以英法德最为突出。英国的“2C”计划,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南北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的“VS”计划,从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东西横贯;德国赤道两侧计划,西南非到东非斜跨,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在殖民扩张及其冲突过程中,1884年英法德等国召开的柏林会议是加快瓜分非洲的一次分赃会议,“地图上作业”“有效占领”是其臭名昭著的决议和原则,列强之间达成的侵略协议,加快了瓜分非洲的步伐,在19世纪的最后15年里,非洲几乎被帝国主义瓜分殆尽。

【资料】“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地图上作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4.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经济体系、殖民体系一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它们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1)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至此,帝国主义已经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扩张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①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目标,以暴力掠夺、奴隶贸易、种族灭绝等为主要扩张手段,推动世界联系的不断拓展,18世纪拉美已完全成为西方的殖民地。

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欧美国家进一步对外殖民扩张,以寻找争夺市场与原料为主要目标(商品输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③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寻求投资场所、资本输出为主要目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影响:

①对殖民者:为西方列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冲突,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带来深重的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传播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它们的近代化进程。

③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形成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走向新的生活,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列宁《亚洲的觉醒》

从时间视角,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以拉美独立运动为主要代表,还有印尼爪哇人民起义;19世纪中后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主要代表,还有非洲阿尔及利亚抗法斗争和埃塞俄比亚抗英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代,亚非拉全面掀起民族独立运动,形成新的高峰。以下是从空间的视角:

1.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两个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席卷整个中南美洲

(1)背景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经济上,到18世纪末,拉美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促使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增长;外因方面,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美国独立的鼓舞,西、葡殖民势力走向衰落。(主要是第一阶段的背景)

(2)过程概况:两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①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其特点和任务是赶走殖民者,获得民族独立(拉美独立运动)。1791年,法属海地在杜桑·卢维杜尔的领导下掀起独立运动,1804年获得独立,拉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序幕。1810—1826年,西属拉美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基本实现独立(15国)。1822年,葡属巴西宣布独立,建立君主制,1825年葡萄牙正式承认巴西独立。

【资料】杜桑·卢维杜尔(黑人)被称为海地“国父”,海地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洲的解放者”“委内瑞拉国父”,其独立思想影响至今。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智利、秘鲁“自由的缔造者”,与玻利瓦尔被共同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可以这么说,为了将各个阶层、各种政治观点和各种公共习俗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

②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点和任务是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第一阶段的深入)。其原因在于,独立后的拉美面临内忧外患,必须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内忧是指战争破坏,政局动荡,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外患是指拉美仍属于殖民经济,欧美列强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仍然是半殖民地。西葡殖民统治崩溃后,英美法德等国势力伸向拉丁美洲,如许多拉美国家在经济上成为英国的附庸,19世纪20年代,美国抛出“门罗主义”(势力范围)、“金元外交”(经济侵略)和“大棒政策”(武力干涉),觊觎美洲霸权。

在此背景下,以巴西、墨西哥为代表,继续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巩固独立运动的成果,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其中,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迪亚斯的独裁统治,挫败美国干涉,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推进了民主化改革。

(3)结果意义: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大多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中的先进分子(土生白人)领导,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性质(斗争水平相对较高),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权。

①积极影响:结束了西、葡等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建立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奠定了拉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革命具有不彻底性,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只是实现了民族独立,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20世纪现代史上还要继续革命)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含义:亚洲觉醒(列宁语),是指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和抗争,亚洲各国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发展时期。

(2)原因: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亚洲各国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经济上,亚洲国家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思想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主要代表:印度民族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3)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领导,最终没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归于失败。

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905—1908年,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领导,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在英国殖民当局镇压过程中,引发孟买10多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潮,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②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年,伊朗属于英俄的半殖民地。伊朗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制定了其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了君主立宪政体。最终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其意义在于打击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③中国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属于欧美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和近代化进程。

(4)意义:亚洲的觉醒是亚洲各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相比亚洲革命风暴,摆脱了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大多都是在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拥有新的指导思想。亚洲各国人民相互支持,联合尝试,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在印度,无产阶级参与革命)

亚洲的觉醒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政党的形成,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期;亚洲的人民革命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具有世界意义。

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

3.非洲的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背景下,以旧式的武装斗争为主。

(1)背景:从15、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给非洲带来了无穷灾难。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达200次,这些探险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平了道路。1885年柏林分赃会议刺激了瓜分非洲的高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将非洲瓜分完毕。在遭受殖民侵略过程中,非洲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反抗斗争。

(2)概况:19世纪末,非洲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①埃及抗英斗争:1882年,以政党组织(祖国党)为动员手段。以“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为口号,民族意识被唤起。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英斗争,结果失败,英国占领埃及。

②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81年,以宗教宣传(“马赫迪”)为动员手段。武装起义持续近20年,曾占领苏丹大部,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最终失败,英国控制苏丹。

③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894—1896年,以皇帝号召(告人民诏书)为动员手段。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领导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独立,最终打败意军,获得并保持独立。(难得的胜利)

(3)意义:非洲的反帝斗争领导力量大多是封建统治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武装起义和斗争是主要形式(自发性强),局限于单纯的反帝斗争(民主意识不够),斗争水平相对落后(旧式的反侵略斗争),结果大多遭遇失败(埃塞俄比亚除外)。在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新兴的阶级力量,并相继诞生了民族主义组织,他们领导了带有比较明确的民族民主要求的斗争,代表着现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声,对现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有启迪意义。

【归纳】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和意义。特点:广泛性,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持续性,一战后、二战后继续进行斗争。多样性,如领导力量、斗争方式等。正义性:反对殖民侵略。意义: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削弱本国封建势力,推动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资料】民族革命: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其革命对象是外国的侵略势力。民主革命:反抗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的运动,其革命对象是本国的封建势力。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上一篇:潘传振:《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备课笔记
下一篇:潘传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主题教研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