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书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弘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的史诗。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
——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从时间的角度,中古时期是连接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到走向整体世界的中间时期,既是古老文明多元并存、独立发展的阶段,又是交流加强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空间的角度,中古时期的亚洲与欧洲、非洲和美洲一起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迅速,亚洲各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并且对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
中古时期,亚洲各国封建文明各美其美,多元共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辐射扩散;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文化交互作用,南亚文化圈的斑斓多彩;西亚伊斯兰文化圈也是影响东西,浓墨重彩。
1.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1)帝国的形成与灭亡:以632年统一阿拉伯半岛为起点,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规模向外扩张,向西与拜占庭作战,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北非、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区,向东发动对萨珊波斯的战争,占领伊朗高原、中亚等地,到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与东亚中国唐朝、东欧拜占庭帝国、西欧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等并立,中国唐朝时期称其为“大食”。1258年,在蒙古军队的第三次西征中走向灭亡,一共存在六个多世纪。
【概念】伊斯兰教。在吸收犹太教、基督教及一神派思想的基础上,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以《古兰经》为基础、圣训为辅助,信奉真主安拉,教徒统称穆斯林,圣地是麦加、麦地那,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唐宋时期(约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在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所有的法律和政治裁决都反映在真主通过穆罕默德启示的话语中,穆罕默德的权力也提高了穆斯林的地位,伊斯兰教从宗教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政治运动。在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地位,并在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和帝国建立扩张的过程,它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蒙古军队三次西征:13世纪,三次西征,四大汗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称为世界“征服者”。第一次:1219—1225,成吉思汗。在灭掉西辽的基础上,从漠北草原向西南进攻,一举攻灭中亚的花刺子模国;蒙古军队还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钦察草原和黑海北岸。第二次:1235—1242,拔都。从漠北向西,征服俄罗斯平原的诸多公国、部族,并分兵继续西征欧洲诸国。本次西征,建立了后来元朝的宗藩国——钦察汗国。第三次:1252—1260,旭烈兀。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波及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此次西征,在波斯地区又建立了后来元朝宗藩国——伊利汗国。(2)帝国的文明贡献: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和灵魂,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和表达方式,具有多民族性和综合创新精神。阿拉伯帝国继承和融合占领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印度等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①政治方面。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方面的事务,其中财政和税务部门最为重要。地方被划分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也门等9个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埃米尔)进行治理。
②经济方面。帝国的统一,有利于经济交流发展和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在众多城市中,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贸易范围看,亚非欧地区的商品在阿拉伯集散;从内容上看,奢侈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力都在贸易中有所体现;从贸易方式看,路上和海上贸易商路齐备,在丝绸之路、印度洋上开展繁忙的海外贸易。
③文化方面。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选必三)
在文学方面,诗歌是阿拉伯人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著名的有诗歌比赛的获胜作品“悬诗”;很多取自埃及和西亚等地民间传说的传奇故事集《天方夜谭》,展示丰富而奇幻的想象力,反映对爱情、冒险、正义等主题的关注和追求,一度影响到中国、西欧等地。科学方面,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和贡献,其中,伊本•穆萨(花剌子密)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有“代数之父”的美誉;白塔尼(阿尔巴图尼)修正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其《星表》深刻影响欧洲天文学,对后来的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都有重要的启发,有人誉之“星表之父”;伊本•西那(阿维森纳,也是哲学家)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长期作为医学的标准教科书,被誉为“医学之父”。还有伊本•海扬被视为“现代光学之父”,《光学》是第一部以实验为基础的光学著作,他还提出了视觉原理和相机原理;贾比尔•伊本•哈扬被认为是“化学之父”,《化学书》是第一部系统地介绍化学实验和理论的著作,他还发明了许多化学仪器和制备了许多化合物。在传播和保存文化方面,阿拉伯人广泛建立翻译和研究机构,将大量的古典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在艺术方面,阿拉伯人有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和享受的作品,如音乐、舞蹈、美食、服饰等,如最具代表性的肚皮舞、伊斯兰风格清真寺等。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它对阿拉伯人的思想、价值、道德、法律、艺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阿拉伯文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成果。他们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有突出的表现和贡献,如提出了代数理论和方法,发现了光学原理和相机原理,制备了硫酸和硝酸等化合物,编制了精确的星表和地图,编写了权威的医学教科书等。阿拉伯文化对世界科学技术都有重大的影响和启发,如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推动了东方文明的科学发展,促成了不同文化间的科学交流和合作等。
2.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1)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西北地区,是奥斯曼人建立的一个军事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4世纪中期开始对外扩张,不断蚕食拜占庭帝国,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地区,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定为首都,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到16世纪后期征服西亚两河流域、中东、埃及和北非地区,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一共存在六个多世纪。(一战中败于协约国,帝国随即分裂,1922年凯末尔革命,击退欧洲势力,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最终灭亡)
(2)帝国的文明贡献: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伴随着向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传播。在15—19世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盟主。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①政治上,继承阿拉伯帝国的体制,实行政教合一、军政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哈里发),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②经济上,属于典型的农本社会,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5—16世纪,帝国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借助于中转站的地位,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③文化上,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东西方文明得以统合。
奥斯曼帝国在艺术和建筑方面取得了深远的成就,将各种风格的影响综合成独特的奥斯曼美学。如改建为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其建筑杰作。另外,来自其广阔领土的诗人、学者、艺术家和工匠聚集在一起,创造了充满活力的知识和文化景观。这些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奥斯曼帝国身份,超越了种族和地区划分,将帝国团结在共同的文化精神之下。
——《奥斯曼帝国:大陆之间的桥梁》
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属于伊斯兰文化圈,先后形成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3.中古时期的南亚印度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古老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印度历史上曾多次遭到侵略,早期入侵的希腊人、白匈奴人等虽然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在文化上却不得不屈服。德里苏丹国的建立却使伊斯兰教在印度迅速传播,阿拉伯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进印度,并且渗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宗教冲突也长期存在。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1)笈多帝国(4—6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公元4世纪初,笈多王朝在废墟中兴起并逐渐统一北印度地区,成为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①政治上,笈多帝国是以恒河中下游为基地的大帝国,北印度基本实现统一,是印度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维持一百多年的稳定状态,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②文化上,融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印度教兴起,逐渐形成印度的主要宗教;印度人发明了数字“零”。
笈多帝国时期,正值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高僧法显在5世纪初到印度游学,历时10余年,成为首位到达印度的中国高僧。公元6世纪,中亚的匈奴人侵入印度,笈多帝国灭亡。
(2)德里苏丹国(13—16世纪)。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这一时期,种姓制度继续在印度社会中行使着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职能,而印度教在与伊斯兰教的对抗和融合中继续发展,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亡。
德里苏丹国灭亡后,印度进入莫卧儿帝国(1526—1857)时期,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中古时期印度历史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新因素出现。连续性体现在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四种姓仍得以保留。新因素体现在佛教衰落,印度教兴起,以及伊斯兰化。
4.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
(1)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646年),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化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的公民(类似编户齐民);实行班田收授法(类似均田制),将天下共田班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二官八省一台(类似三省六部),在地方设置国郡里(类似郡县制);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等。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推动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2)幕府统治的确立和发展:10世纪后,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班田制逐渐废弛,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庄园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单位,庄园领主豢养的保卫力量——武士集团日显重要。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下,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实际上构成幕藩体制。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1/4的土地。其他地区被分成200多个“藩”,其首领大名享有在辖地的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和大名都豢养有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从将军或大名那里获得封地和禄米,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
17世纪初,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统治时期,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面对世界历史整体化的变局,意图以锁国维护统治,抵御外来影响。日本幕藩体制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持续六个多世纪。
(3)古代日本文化(选必三):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有较强的独立性。日本宗教思想得到特别发展,典型的是神道和武士道,天皇自称太阳神的后裔,武士道对日本历史影响深远。日本文学、建筑、绘画艺术成就独特,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其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浮世绘等绘画艺术极具特色。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基础上,借助于汉字楷书、超速笔画,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平假名。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5.中古时期的东亚朝鲜
(1)朝鲜建国:4世纪的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前三国,前57—668年);7世纪末(676年),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892—936年,属于后三国(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10世纪初(918年),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并重新完成统一,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设三省六部,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学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这也是朝鲜半岛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2)抵御外辱:1592、1597年,日本两次侵略朝鲜,中国明朝派军队援朝抗日,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维护朝鲜独立主权,邓子龙、李舜臣牺牲。
(3)古代朝鲜文化(选必三):朝鲜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中国联系紧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大,中国的典章制度、伦理宗教、文学、生活习俗、建筑艺术等对朝鲜都有影响。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现存最早的史书,15世纪朝鲜王朝组织编纂了《高丽史》。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乐舞在南北朝时期影响到中国。中国佛教、儒学传入朝鲜,对朝鲜影响深远。朝鲜先民长期使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创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谚文。
日本的历史发展深受中国的影响,发动大化改新的人士中,有些就是从中国回国的留学生,他们是新政府的重要人物。与古代日本类似,古代朝鲜历史的发展也深受中国影响:朝鲜的农业技术、佛教由中国传入;新罗第一次统一朝鲜,借用了唐朝的力量;高丽王朝建立的中央和地方制度,几乎与唐朝没有多少差别;朝鲜的文人雅士甚至以会作汉文诗歌为豪。
【小结】中古时期亚洲的主要政权除中国外,主要包括4世纪的笈多封建帝国,7世纪伊斯兰教的创立、日本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新罗统一朝鲜建立中央集权,8世纪的阿拉伯封建大帝国,11世纪的德里苏丹国,12世纪末开始的日本幕府统治,13世纪开始兴起的奥斯曼帝国等。从空间上讲,中古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西亚地区,以印度半岛为中心的南亚地区,都有突出的文明成就出现,进而会辐射影响到周边地区。在西亚地区,随着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兴起和扩张,形成了伊斯兰文明,此后奥斯曼帝国兴起,在15—16世纪兴盛。南亚地区,文明覆盖范围已经超出印度河、恒河流域,向整个次大陆发展。东亚地区,华夏文明处于唐宋元时期,由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国力发展,使得朝鲜、日本等周边地区在中国文明的辐射下进入封建文明时代。中古时期,以不同制度、宗教为特点的文明成就相互影响,特别是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跨地区贸易范围的扩大,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