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改革开放进程》备课笔记

改革开放进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1)含义

①改革的含义:为何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应当肯定)。改什么?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一些环节。改革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②开放的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前提、基础),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原则),同世界各地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目的)。

(这与旧中国有何不同?主动开放,主权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进程

①改革开放的初起。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由点到面。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突破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这里的“突破”带有“破茧成蝶”的意味,在当时是有很大风险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自发采取包干到户(签合同,按手印)的做法可以印证。农村改革很快扩展到城市,城市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内容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其目的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②中共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

③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概念】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④中共十四大。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同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号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此同时,中国法制建设进入快车道,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方略。

⑤中共十五大。1997年召开,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借此获得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有利位置。同时,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⑥中共十六大。2002年召开,大会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会后,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⑦中共十七大。2007年召开,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会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共同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积极性提高,活力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结构改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转变: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根本性转变。

【概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政社合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存在温饱问题。②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农村中的危害大于城市;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大胆的改革给出了成功经验。

第二,内容:①经营方式的改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和经营权分离,农民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行政机构(管理体制)的改变。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③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④分配体制的改革。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实行按劳分配。

第三,评价: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小城镇发展速度加快。②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③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④存在许多问题。如仍实行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方式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难度。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土地所有权不清晰等。

第四,农村改革的五个阶段:

①1978—1984年,探索突破阶段(“破冰”)。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户经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联产承包,分田单干)

②1984—1992年,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对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其他各类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由市场调节。积极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

③1992—2002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离土又离乡,进城务工或创业)

④2002—2012年,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种粮补贴,经营权和使用权进入流通领域)

⑤2012年以来,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概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原因: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第二,措施:①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变成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③分配体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意义:①对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效益显著提高。②对整个国民经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极大解放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③经济格局。工业生产格局发生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④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多,部分职工生活困难,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艰巨。第四,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阶段:

①1978—1984年,从国有国营到放权让利。打破高度集权的国有国营体制,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国营企业普遍实行了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②1985—1992年,政企分开与两权分离。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③1993—2002年,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央和地方共选择了2500多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革试点。

④2003年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确立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概念】对外开放

第一,背景: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国际形势缓和,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重返联合国。国内环境,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文革”带来的经济破坏,贫穷落后的现实;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改革已经起步。

第二,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前提,基础),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原则),同世界各地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目的)。(这与旧中国有何不同?主动开放,主权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第三,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是为了引进资金、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走出去”是要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国内企业实力。

第四,步骤和过程:

①经济特区,迈出开放的步伐,实验、试点。国家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范围,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1980年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的海南。条件:临近港澳,华侨众多,资源丰富,便于交流(人文优势,地理优势)。特征:“特”在哪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活动。(与特别行政区和自治区有区别)影响: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其改革成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②经济开放区,1984年到20世纪90年代,扩大对外开放,稳健发展。背景和目的:经济特区建立的成功经验;扩大开放的要求;进一步引进外资和技术。条件和优势:水陆交通,自然资源,工业基础,科学技术,农业条件,乡镇企业,内陆辐射。开放的过程:1984年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985年后的4个沿海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由此南北连片,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内地的开放开发。这些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1988年后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首批14个;1992—1993年第二批18个;2000—2002年第三批17个;还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地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汇集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的知识密集区;学习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了解国际行情的窗口。

③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进一步深入,对外开放的新发展。背景:发展上海,带动长江流域,实现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历史积淀等。意义: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第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格局和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多层次指全国范围内开放;宽领域指在经济和科教文卫体等领域全面开放。②意义: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促进大量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含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信“资”姓“社”问题(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工作是非标准(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

第二,背景:80—90年代,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内保守派对改革的疑问和退缩;国际上“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全球化趋势日渐强烈;改革初期的成果和邓小平南巡谈话也为改革纵深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第三,理论:理论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完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1995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四,实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国民经济增速高达9%,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要认清其局限,市场并非万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破坏性和风险性,全球化日益加深,如何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抵御市场风险,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改革开放40多年,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上一篇:潘传振:《伟大的历史转折》备课笔记
▷ 下一篇:潘传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提出》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