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冯明 黄河:三线建设历史回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07-04 15:03  北京

作者:冯明 黄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三线建设规划建设史研究:以鄂西地区为例”(20YJCZH192)阶段性成果

三线建设是指党和国家于1964—1980年针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备战为指导思想,在我国内陆13个省区实施的一场以铁路建设为先导、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重工业为重点的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运动,同时在全国28个省区市腹地建设“小三线”。三线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和促进我国内陆地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线建设的起源

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起源于国防备战需要和希望尽快改变全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并吸取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验教训。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布局长期不合理,多在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国工业建设的合理布局,以尽快建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国防和民用功能兼具并适度结合的工业体系。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形势。1964年4月25日,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人口多,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6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强调:“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9月5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10月底,中央工作会议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1965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三五”计划(草案),三线建设全面拉开了序幕。

三线建设的历程

三线建设于1964年决策,1965年开始实施,至1980年结束,跨越三个五年计划。1983年底,国家开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至2006年完成。

三线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4—1970年,投资560多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8.5%。1964—1966年是三线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以大西南为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在西南、西北三线地区安排了 300 多项大中型项目。1969—1970年为第二个高潮,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国际形势更趋紧张,以豫西、鄂西、湘西为重点的中南三线建设迅速展开。三线建设的多数项目于此时期投产或大体建成。

第二阶段为1971—1980年。投资149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6.4%。1973年,国家计委实施“四三方案”,从西方国家引进5套大型石油化纤装置、13套大型氮肥装置,投资200亿元在三线地区建立四川化工厂、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湖北省化肥厂等大型化工企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1980年底,三线建设基本结束。

1983年11月,国务院决定全面调整三线建设。同年底,成立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着手分类调整1945个三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至2006年,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基本结束。

三线建设的成就

1964—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累计投资2052.68亿元,修建了10条铁路干线,建设了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基础设施,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汇集了50多万科技人才,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重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的战略后方基地。

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增强了国防实力。 国家在三线地区投资约300亿元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约占三线建设总投资的15%以上,其他产业部门多为其配套性建设和生产服务,从而快速建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后方基地,共有800多个企事业单位、270多亿元固定资产、135万名职工,生产能力占全国国防科技工业总能力的50%以上。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常规兵器、船舶柴油机、军用飞机、通讯导航、洲际导弹、卫星发射、战略核武器、核潜艇等24个重点研发基地,如酒泉导弹基地、西昌航天发射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豫西、鄂西、湘西兵器工业基地等,显著增强了国防实力,也确保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

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缩小了东西部发展差距。三线建设是我国工业布局从沿海到内地的战略性大转移。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792.9亿元,超过沿海地区。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铁路有成昆、湘黔、襄渝、焦枝、枝柳、青藏(西宁至格尔木段)、阳安铁路等;能源有六盘水煤炭基地、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秦岭火力发电厂、江汉油田、河南油田等;制造业有攀枝花、酒泉钢铁工业基地等;机械有重庆、万县、宜昌、云南船舶工业基地和十堰二汽等。这些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促进内地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三线建设为内地带来了沿海地区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也推动了内地一大批城市的发展,崛起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六盘水、金昌、十堰等;兴起了一批中小型工业城市,如绵阳、德阳、遵义、凯里、曲靖、宝鸡、天水、南阳、襄樊、宜昌、怀化、柳州等;促进了一批中心城市的发展,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兰州、西安、银川、太原等。

推动了内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融合。三线建设重点布局的西南地区包括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区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曾经都是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三线建设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川西攀枝花、湘西怀化都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这些工业城市的兴起既增强了各民族大团结,推动了共同繁荣,也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线建设是我国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战略,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线建设的研究意义

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真相,认清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及其选择,避免从现在的立场去评判当时的选择。有助于充分理解党和国家面对当时严峻国际形势所采取的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起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战略后方基地的重要性。

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推进国家区域平衡战略,充分利用三线建设遗产。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加强各区域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国中西部地区留下的大量三线建设遗产,可以通过结合乡村振兴和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战略,发挥其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数百万三线建设者积极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舍小家为大家”,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建设三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智慧捍卫了国家安全,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多方面发展。深入挖掘“三线精神”内涵和特征,将为“四史”教育提供一系列新的鲜活内容和时代特质。

◁ 上一篇: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 下一篇:潘传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十年》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