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备课笔记

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3日)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开始。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全国抗战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1931.9—1937.7)

1.日本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1)原因背景

①从明治维新后的“大陆政策”到1927年东方会议的“征服满蒙”,再到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的“国策基准”,说明侵略中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既定方针,是蓄谋已久的,这是根本原因。

②1929年经济大危机对日本打击沉重,为了转嫁危机,转移视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

③中国国共之间的斗争,政局不稳,加上西方国家无暇东顾,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2)侵华步骤

①局部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民族矛盾开始上升;1932年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扶植伪满洲国;1933年向长城进犯,占领热河,把侵略矛头直指华北;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策动“华北自治运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华北事变是指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和占领热河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日本暂时将“武力鲸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转变为有序推进的“渐进蚕食”方式,即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国。1933年长城抗战,签订《塘沽协定》;1935年1月察哈尔事件,5—7月河北事件、张北事件,签订《何梅协定》;在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华北后,随即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所谓的自治运动,企图使华北五省成为“第二个东北”。

②全面侵华: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抗战的开始。

(3)野蛮罪行:①军事上制造南京、潘家峪等大屠杀,仅南京大屠杀,30万平民死于非命;②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伪满洲国和汪精卫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③经济上“以战养战”和“粮食统制”,野蛮垄断和掠夺工矿、交通、金融和劳动力;④军事上还实行“三光”政策和“治安强化运动”,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⑤军事上还无差别轰炸战时陪都重庆5年多,平民死者在万人以上,繁华城市变为废墟;⑥践踏国际法,违反人道主义和战争常规,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推行慰安妇制度。⑦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2.中国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前六年局部抗战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

①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所谓调停;以东北义勇军为代表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却日益兴起;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

②东北军民的抗战:1936年,东北游击队(1931年)、东北人民革命军(1933年)等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其中,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共产党员担任领导,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③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1932年1—2月,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蒋光鼐、蔡廷锴指挥国民党十九路军进行淞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最终签订《淞沪停战协定》;1933年3—5月,在热河省沦陷后,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喜峰口等地顽强阻击日军南下,最终长城沿线仍然失守;1933年5—7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④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9日,因华北事变激起北平学生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史称一二•九运动,爱国运动宣传中共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⑤1935年,中共先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表达抗日决心,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⑥在中共方针政策感召下,1936年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又和杨虎城发动“兵谏”(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国共联手,共赴国难。

(2)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国抗战。八年全国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并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

①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要求实行全民族抗战,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改编红军主力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

②国民党召开庐山会议,表达准备抗战的决心,随后发表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③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采用党外合作,体现求同存异原则)

(3)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认识:

①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是国共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表现为国共双方“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七七事变后,民族矛盾更加激化。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其中1931—1935年的政策是反蒋抗日,1935—1936年是逼蒋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是联蒋抗日。

②历史根源、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根源:长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础,根深蒂固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根源,求同存异和合思想的哲学渊源。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基础:无产阶级要加强团结统一,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争取更多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独立性、掌握领导权。毛泽东思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武器。

③精髓要义和价值功能。精髓要义:现实诉求,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根本保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践路径,维护团结扩大民主。价值功能:凝心聚力,促进抗战取得胜利;政党形塑,促进中共走向全国舞台;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7—1945.8)

1.正面战场的抗战:以国民党武装力量为主

(1)主要战例

①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其中,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谢晋元团长指挥“八百壮士”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最终受命撤退。该战役重振中国军民的士气,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史上不可抹去的深刻回忆。)

②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国共合作抵抗,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林彪领导的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③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最终武汉、广州先后沦陷,把抗日战争拖入相持阶段。

会战前,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针对“必亡论”和“速胜论”,科学论证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⑤枣宜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1940年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1941年12月,国民党军队艰苦组织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意义评价

①失败原因:客观上敌强我弱,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主观上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有关。

②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意志高昂,在军事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著名高校师生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后,继续教学和研究等(西南联大,西北联大)。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2.敌后战场的抗战:以共产党武装力量为主,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1)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平型关大捷和太原会战是战略防御阶段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典范。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积极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是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牵制日军大量兵力。在沦陷区,积极开展抗日宣传,领导工人怠工、罢工等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相持阶段中流砥柱: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走向消极抗战,反共情绪日益增长,甚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摩擦事件,国共关系发生变化。日本改变侵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把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①以斗争求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抗战消极和反共倾向的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②上升为主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其中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主动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其主要特点是“交通破袭战”。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囚笼政策”,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上对敌发起主动作战,大小战斗共达12.5万次,最多时投入兵力达90多万正规军和200多万民兵,担负起抗击一大部分侵华日军主力的作战任务。——步平、荣维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938年武汉失陷后,共产党在敌人占领地的后方建立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采取了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抵抗并牵制了在华日军的50%以上,与正面战场形成了战略配合。1938年以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游击战争成为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抵抗变得消极了。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反对对日投降的倾向,特别是在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日本后,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团结全国各阶层、各政党一致抗战,最终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说共产党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是有充分依据的。——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

③巩固抗日根据地,克服严重困难(1941—1942年)。除了军事上的针锋相对,以斗争求团结外,还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政治上采取措施,度过困难,巩固根据地,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治上,实行精兵简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探索“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即“三三制”,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延安颂》)。在经济上,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把陕北建设成为塞上江南,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思想上,开展思想整风运动,对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延安整风保证了全党和统一战线的团结与巩固。

【概念】新民主主义理论:1939年底194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党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该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前途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3)意义评价。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抗战作出重要贡献,不可割裂和对立。抗战初期,敌后战场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流砥柱。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背景:

①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日本战略重点改为南进,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主要国际通道,须确保这条国际交通线的安全;日本同西方国家矛盾加剧,中英同属反法西斯同盟,应英国政府的要求。

【资料】滇缅公路。滇缅公路起于中国昆明,止于缅甸腊戌,全长1146.1公里,其中云南段959.4公里,跨越三山(苍山、怒山、高黎贡山)三江(漾濞江、澜沧江、怒江),西连缅甸仰腊铁路,经仰光可通往印度洋,被称为抗战“输血线”“生命线”“大动脉”。1937年12月正式开工,1938年8月底提前竣工通车。20多万民众使用原始的工具和方法凿石挖掘、打眼放炮、推拉石碾,付出了巨大的鲜血和生命代价,死亡人数达3500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滇缅公路共输入战略物资近50万吨,主要包括汽油、枪弹、轮胎、汽车、面粉、医疗器械及药品等。其中,由爱国华侨陈嘉庚招募、从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主要从事汽车运输和维修等工作,自1939年2月始,共9批次3200余名南侨机工冒死奔赴抗战交通线,抢运物资达45万吨,牺牲于敌机轰炸、不幸翻车及伤病亡故的机工多达1000余名。

1941年12月,中英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2月,中国集中10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开赴缅甸对日作战,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沉重打击了在缅日军。其后一部进入印度,一部退守滇西。中国入缅远征军共伤亡6.1万多人,其中有5万人捐躯于撤退途中的野人山。

(2)战况:

①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日军追击下撤退的英军。取得仁安羌大捷,救出被围困英军七千多人,消灭日军三万余人,战绩名扬海外;1945年初,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

②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3)评价。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的对日作战密切联系。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战略反攻。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1937年7月—1938年10月)和战略相持(1938年10月—1943年12月)后,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进入大反攻阶段。8月6日和9日,美国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铭记的日子。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6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3.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胜利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团结作战、持久作战。“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真正的全国战争,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其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美苏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配合和国际友人的支援,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援助等,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2)伟大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二战后期的国际会议及其宣言、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治外法权的收回等),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②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奠定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 上一篇:黄峥:刘少奇十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