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人民解放战争》备课笔记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又被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先后实施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作出正确的命运抉择,这次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并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一)争取和平和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1)国际形势:二战结束后,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下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上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不复存在。美国推行全球战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逐渐形成。

(2)国内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当时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一是中共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二是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由此,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上升,国内矛盾逐渐演变为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面对国内和平压力,加之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蒋介石集团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一方面邀请共产党参加和平谈判,一方面加紧内战准备。中共洞察国民党的真实意图,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一方面接受谈判邀请,一方面积极做好内战准备。

2.争取和平和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国共双方代表经过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通过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主张,但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没能达成协议。

(2)重庆政协会议:根据重庆谈判的意见,1946年1月,召开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和与各党派平等合作的决议。

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二者最大的意义在于,如果国民党发动内战,就会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二)解放战争的进程(1946.6—1949.4)

1.战争第一年(1946.6—1947.8):战略防御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内战爆发。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共。中共清醒地估计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方针。(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内战爆发之初国共双方的土地和人口:到1946年6月为止,国民党统治区面积约为73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6%;人口3.3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1%;75%的城镇都在国民政府的管辖下,包括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除此,国民政府还控制着全国65%的铁路,绝大多数的能源和矿产,以及国内几乎所有工业。同一时期,共产党解放区的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4%;人口1.36亿,占全国人口的29%。解放区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缺乏工业,军工数量稀少。

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解放战争第一年,国民党总兵力为430万人,我军只有127万人,不及敌人的1/3;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末,敌军总兵力为365万人,我军上升为280万人,敌我力量比为1.3:1;而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末,我军总兵力上升为400万人,敌军则下降为149万人,敌我力量比为1:2.68。

(2)粉碎全面进攻:1946年6月—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歼灭战为主要方式,经过八个月的艰苦作战,歼敌70多万,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

【概念】第二条战线:以1946年冬“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中间力量对蒋介石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

(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8月,国民党集中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争第二年(1947.6—1948.9):战略反攻

(1)战略方针:战争进入第二年,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先后失败,国共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及时制定新的战略方针,规定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在外线大量歼敌,以部分主力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越过黄河,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其原因和意图在于,中原防守相对空虚,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毛泽东“拳头”和“胸膛”理论)。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形成“品”字阵势,驰骋中原,威胁南京和武汉。随后西北、东北、华北等各地解放军展开反攻,收复失地。1948年4月,收复延安。

【概念】《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大为高涨。

3.战争第三年(1948.9—1949.4):战略决战和渡江作战

(1)战略态势: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装备、人数和士气,国民党方面消耗严重,共产党方面迅速增长。中共中央及时捕获战机,决定发动战略决战。在方向上,首先选择东北地区,因为东北有防止腹背受敌的战略意义,并有取胜的把握。

(2)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主力基本被消灭,革命胜利在望。其中:

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北平和平解放。

(3)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元旦,国民党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随后,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大进军,追歼残余敌人,解放剩余国土。

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概念】解放区的政权建设。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先后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4—1949.10)

1.胜利的标志:

(1)1949年4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1949年9月30日北平新政协的召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概念】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大会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会上,毛泽东强调了“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2.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能领导人民取得胜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2)主要原因:还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革命道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人民军队的坚定斗争等。

(3)客观原因:主要指国民党的统治危机,包括政治孤立、经济崩溃、军备废弛、外援中断等。

【概念】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946年国民大会非法炮制《中华民国宪法》,实质是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民主党派纷纷与之决裂;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陷入崩溃。官僚资本巧取豪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信誉一落千丈,民心尽失。(蒋介石“自己打垮说”)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统治权。

国民党军队1947年到1949年间的崩溃并非由于军备落后于对手,而是输在缺乏明确的目的。蒋介石的军队有优势装备,但他没有振兴经济的能力,没有发动群众的计划,更未看到中国的未来。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居民因为物价飞涨,其生活朝不保夕。抗战胜利后回到长江下游的国民党官僚像贪得无厌的征服者一样大肆掠夺财富,而把自己的同胞以汉奸通敌的罪名论处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溃败有诸多原因:黄埔系和桂系军阀势力相互倾轧,各支军队像军阀时代一样只顾保存实力,大肆积聚物资,倒卖军需品,同时官员相互猜忌,“蒋委员长”也一意孤行地坚持对各战场进行遥控指挥。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赢得民族独立,建立起人民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站起来”)

(2)国际意义: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深刻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 上一篇:潘传振:《古代非洲与美洲》备课笔记
▷ 下一篇:魏昌《楚国史》:第十六章 楚国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