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孟宪实:改制创新奠定盛唐宏阔气象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07-29 07:02 发表于北京

作者:孟宪实,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1期

三公九卿演变为三省六部,是汉唐之间最重要的制度演变。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明确而细致的行政分工,代表着行政体制的新发展,是国家事务管理在专业化方向上的进步。

汉唐并称盛世,但总体观察,唐朝是汉朝的升级版。历史螺旋上升,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低谷,重新进入上升期,迎来隋唐统一时代的新高度。隋朝时间短暂,但可以纳入唐朝的历史逻辑中一并观察。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一环,在认识、评估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

开创新统一时代

西晋灭亡之后的黄河流域,来自北方的多民族并存,他们为华夏制度文化所吸引,逐渐汉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系统性制度改革。北魏改革吸收南方制度成果,走出一条制度创新之路。隋朝在继承创立新的赋税制、兵制之后,拥有了统一全国的整体实力优势。东晋以后,南朝在保存传统制度与文化方面贡献巨大,但受士族门阀体制影响,内部斗争激烈,朝纲不振,逐渐丧失恢复中原的理想与实力。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梁陈之制成为隋唐制度的一部分。经过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和唐太宗四位君主及其朝廷的努力,完成了从版图到制度的统一。隋唐时代的统一事业,在隋文帝时完成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统一,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实现了北方草原和西域地区的统一,国家版图空前辽阔。

隋唐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高度。一方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改制创新,可以看作唐朝前期的历史基调。战国秦汉以来开创的制度体系,强调政权内部的统一性,以维护政治统一性为核心。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政治反复上演。世家大族势力的崛起,不但没有引起政治上的警惕,反而拥有相当的社会支持度。魏晋南北朝最突出的政治特色,是东汉以来不断积累形成的士族门阀政治。到了魏晋时期,上层官僚的贵族化已经完成,门阀士族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南北朝时期,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在选官制度上突破门阀制度藩篱,创造性地发展出均田制、租调制,在重建从编户齐民到中央官制的统一体制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隋朝统一后,取消九品中正制和乡官制度,实现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免,消除了门阀政治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隋朝继承东汉尤其是南北朝以来强调分科考试的方式,创立了新型人才选拔机制——科举制,政治人才选拔重回重视个人才干的传统,家族主义被逐渐摒弃。

唐前期,门阀士族观念在社会上依然盛行,唐高祖就有浓厚的门阀等级观念。唐太宗时期,朝廷开始用限制婚姻的方式,阻隔士族结援,又用修撰《氏族志》的办法,打击传统士族,建立新的士族观念。但这些措施并不完全成功,主持这项工作的高士廉自身即是山东高门,对于重视门第的选人原则本就十分认同,所以唐太宗崇尚本朝冠冕的设想没有实现。唐高宗时修撰《姓氏录》,按崇尚本朝冠冕的方式对家族重新排序,勋官五品以上皆可入谱。这是贯彻唐太宗思想的一次行动,虽被传统士族攻击为“勋谱”,但正可说明唐朝统治者的措施达到了一定效果。不过,不论《氏族志》还是《姓氏录》,都不是选官的基础,仅仅是飘浮在空中的概念而已。此后,士族门阀观念依然存在,但逐渐淡薄,非士族出身者不断攀援古代名人,严重混淆了士族门阀赖以自重的血缘传统。即使士族出身无疑,也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政治出身。不论家庭出身、只论考试成绩的科举制,为社会和平转型提供了通道。

开拓新制度格局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代,隋唐重新迎来统一局面,对比汉朝,隋唐王朝的统一具有哪些新的历史因素呢?通过制度方面的观察,我们会获得直观验证。

在巩固统一上,隋唐王朝展开更多的建设。唐太宗时期,基本恢复了西汉盛时的版图;唐高宗时期,一度呈现出最辽阔的版图;安史之乱前,唐朝版图基本维持不变。隋炀帝建设大运河,在沟通南北、维护统一上,发挥了千年之功,这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的巨大功用。与此相关,历代王朝都有一整套维护交通驿递的制度,唐朝在这方面也有进一步发展,各地与长安、洛阳的道路都有清晰里数,不仅有利于军事力量投送,也方便全国各地的人员商业往来,在维护统一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三公九卿演变为三省六部,是汉唐间最重要的制度演变。汉朝三公九卿与郡县是有机统一的体制,唐朝三省六部与州县也是如此,但统一性有所提升。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取代了汉朝九卿的行政运作核心地位,而九卿在唐朝和后来的朝代依然存在,所以六部是新体制。尚书台到尚书省的发展是制度变迁的基础,东汉以来,尚书台逐渐成为中央行政中枢机构;尚书台发展的关键,是尚书台内部的分工发展,膨胀、压缩,经过多次探索与反复,最终形成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体系。这种明确而细致的行政分工,代表着行政体制的新发展,是国家事务管理在专业化方向上的进步。

比较六部与九卿,不仅管理更明细,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六部以信息管理为主,九卿以事务管理为主。西晋时,在尚书与九卿的分工问题上曾发生争议,后来平息下来,是因为在制度发展实践中,九卿成为六部的办事执行机构,分工冲突问题获得解决。西晋时期纸张代替简牍,在国家行政管理上是一次重大革命。尚书的发展与纸张的普及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纸文书使得信息管理更加便利,对于推动制度进步,发挥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撑作用。尚书六部以诸司分工综合运作为基础,职在处理全国政务信息的尚书系统,由此成为中央政府的关键性部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长官一度权力独揽,容易出现权臣现象。南朝和北朝都出现了用门下省与中书省平衡尚书省的努力,最终,三省长官成为集体宰相。中书、门下与尚书省合称三省,成为国家的决策机构。

魏晋南北朝地方一度存在州郡县三级制,至隋朝重回二级制。比较而言,六部与州县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作为地方机构,州下设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等参军,县也有相应分工。州县内部分工与六部相对应,中央、地方官府业务分工密切对接,更具系统性。州县与六部诸司的系统对接,主要采用文书方式,这也是六部以文书处理为工作核心的基础。反观汉朝,九卿之职多半以服务皇帝为中心;郡县内部分工,多与宰相府内部分工存在对应关系。汉代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佐官由长官自辟;隋唐地方佐官则一律由中央任免。由此可见,汉、唐在中央与地方体制上都存在差异。较之汉代,唐代制度统一性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唐朝地方行政制度整齐划一,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比如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在继承汉代西域都护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汉代西域驻兵较为有限,主要依靠西域诸国和军队屯田的支持。经过艰苦探索,武则天时期,开始在安西都护府下的“安西四镇”驻兵,在稳定西域形势、维护丝路畅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取消九品中正制之后,科举制成为隋唐最基本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仍然依据人口比例确定名额,从而保证各地区在国家政治中的参与性;同时特殊人才选任并不拘泥于制度规定,从而保证了人才选拔的灵活性。尤其是在汉代阳嘉之制的基础上,加强了考试,发展出一套更加严密的考试程序和规则,考试的严肃性得到加强,公平公正原则获得一定保证。科举制加强了国家与社会的联系,扩大了社会精英培育与选拔的范围。确定《五经正义》等为科考的基本书籍,不仅有利于考试的成绩确定,更重要的是令更大范围的人才接受统一的教育,这是文化观念统一的关键所在。专业化行政管理规则和理念,在官员铨选制度上得以贯彻,官员提拔和调转需要考试,保证了官员的专业性,这种体制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先进。

唐朝的制度发展,是历史继承与现实创新的综合产物。唐代用成文法的方式展现制度格局,这即是律、令、格、式体系。《唐律疏议》是保存至今第一部完整的中国法律文献,唐律对后世中国乃至古代东亚诸国的影响巨大,直到清朝《大清律》,仍然保持唐律的基本结构。这从侧面证明了唐朝制度创新的历史价值。

扩大世界影响力

梁启超总结中国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东亚至亚洲再至世界,范围不断扩大。事实上,不仅是交往范围的扩大,影响的深度也有加强。贞观四年(630),唐朝打败东突厥,唐太宗被诸蕃君长尊为“天可汗”,唐朝皇帝成为欧亚大陆东部的“共主”,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形成强大影响力,中国文化被周边国家和人群更广泛地接受。日本学者总结日本学习中国文化,有汉字、制度、儒家和佛教四个主要领域,涉及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东亚国家学习中国文化,都与日本相仿。唐朝是汉字文化圈形成的关键时期,东亚一些共同文化现象(如年号之制)发源于中国,被东亚国家吸纳,在后来历史演变中,甚至比中国持续更久。

唐朝与中亚、西亚的联系比前代更广泛、深入。唐朝对于西域的管理范围超越汉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即位于中亚腹地。因为向往中国,有的中亚国家甚至提出“内附”要求。萨珊波斯亡国,末代王子投奔唐朝,希望唐高宗帮助波斯复国。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经常有使者往来,在陆路阻隔之时,双方积极利用海上丝路往来。唐代与印度往来频繁,层次多样,不仅有使者往来,更有求法僧人不断前往印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初唐有56位高僧前往西域及印度取经,其实,被记录下来的只是冰山一角。通过长期努力,佛教文化在唐代达到高峰。

唐朝的世界影响主要通过文化交流实现,国家的强盛为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隋朝时有韦节、杜行满出使西域;当时主持与西域交往的大臣裴矩,从胡商处了解到西域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据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唐代墓志,贞观时,有使者张弼“历聘卅国,经途四万里”。玄奘从印度归来,唐太宗十分重视他见闻广博,命他撰写《大唐西域记》,成为当时记载中亚、印度的最宝贵史料。高宗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吐火罗置州县,使王名远进《西域图记》,并请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军府百二十六,仍于吐火罗国立碑”。唐朝继承隋朝设立四方馆,“以待四方使客,各掌其方国及互市事”,不过在隋朝隶属于鸿胪寺,而在唐朝隶属于中书省。外国使者到达,“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这里的“报”,是上报史馆。从史馆要求记录这些外国内容可知,唐朝十分希望了解对方的基本国情。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开放的唐朝保证了长安的国际性。各国使者和留学生纷至沓来,西域风格的艺术在长安享有崇高地位。藩国首领及其重要大臣接受唐朝的册封和官职,享受高规格政治待遇,藩国使客如果来到唐朝,不仅可以学习唐朝文化,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大臣,如与李白成为好友的日本阿倍仲麻吕(晁衡),在唐朝考中进士,玄宗时曾任秘书监兼卫尉卿。

唐王朝先后解决了东西突厥问题,收复西域,重塑欧亚大陆东部秩序,加强丝绸之路管理,丝路沿线国家交往获得保障,文明交流互鉴取得显著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 上一篇:曲柄睿:质朴务实助成西汉盛世
▷ 下一篇:王强、张晓燕: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战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