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紫芯 狄江娇 徐子雯
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1期
摘要:央视春晚是中国人每年除夕必看的文化大餐,它不仅营造了除夕夜的新年氛围,也是几代人成长的青春记忆,更是折射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面镜子。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节目反映了大众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传递了时代的正能量,也反映了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发展。
关键词:央视春晚;流行音乐;变迁
央视春晚是中国人每年除夕必看的文化大餐,从1983年开播至今,已陪伴大众走过近四十个年头。它不仅营造了除夕夜的新年氛围,也是几代人成长的青春记忆,更是折射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面镜子。流行音乐作为老少皆宜的春晚节目,它有扎根基层的歌词和旋律,有真切朴实的内在情感,有轻松愉悦的表演形式,再加上央视春晚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它兼具了娱乐性和艺术性,获得观众的高度认可。回望1983年以来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节目,笔者不仅看到了流行音乐创作的发展,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和飞跃。
一、慧眼抓题材,弘扬社会正能量
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春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年的缩影,兼具了总结一年和展望未来的作用。很多为特殊题材而创作的流行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春晚选曲中偏爱的作品。
80年代:1983年央视的第一届春晚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当时的流行歌曲成为整个春晚节目中最亮丽的色彩。80年代,大陆正初次感受音像影视业的发展和普及,优秀的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成为流行歌曲的重要内容。第一届央视春晚的节目中共有八首歌曲来自于影视作品。胡松华演唱的《马铃响,玉鸟儿唱》是音乐故事片《阿诗玛》的主题曲。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太阳岛上》分别来自于当时热播的电影《少林寺》《大海在呼唤》和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歌曲联唱《问声祖国好》《知音》《乡恋》分别出自于电影《西子姑娘》《知音》和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歌曲对唱《刘三姐》则来自于音乐故事片《刘三姐》。影视作为80年代主流的大众媒体,传递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央视春晚影视音乐热的现象反映了80年代走出文革的老百姓面对新生活的到来,内心充满希望和热情。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为中国的流行乐坛带来了新的气息。1984年,香港張明敏应邀在央视春晚演唱《我的中国心》。1987年,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大陆流行音乐创作和演唱的热潮。港台同胞热情洋溢的表演,活泼、时髦的台风为中国流行乐坛带来了别样的风采。总体而言,80年代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无论是内地的影视金曲还是港台的流行歌曲都充分表达了华夏儿女沐浴改革春风,信心满怀、欣欣向荣的情感。
90年代: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年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忽视了内心的情感和对家庭的关注,所以这一时期的央视春晚出现了一批更多关注家庭、人性与人情的流行歌曲。1991年台湾艺人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唱出了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亲情,渴望温暖的内心倾诉。1992年,旅法葡籍华人胡浩波演唱了诗人余光中的《乡愁》。1993年,王杰的《回家》和毛宁的《涛声依旧》同样萦绕着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1999年由戚建波作曲,车行填词的《常回家看看》则以“唠家常”似的平实语言展现了对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怀念,温暖的歌词和旋律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家的那份最原始和温柔的情感,歌手陈红、蔡国庆、张迈、江涛的演唱成为9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经典。90年代的中国还迎来了两件历史大事一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7年央视春晚涌现了一批反映祖国统一的作品,其中《春天的故事》《公元1997》成为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时刻最好的见证。1999年澳门回归,国人把这种亲情和乡音浓缩在一首《七子之歌》中。这首歌被认为是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其词选自闻一多先生写的《七子之歌》组诗中的第一篇,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划时代意义,作曲家李海鹰为它谱曲,使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流行经典。90年代央视春晚的流行音乐节目,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和心理需求,港澳回归增强了人民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力量。
21世纪:新世纪的到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2002年春晚的《与世界联网》将中国的泰山黄河,与日本的富士山、欧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反映了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所激发的文化碰撞,表达了中国人对网络时代到来的热切期盼。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也涌现了第一批网络歌曲。2005年以《老鼠爱大米》为代表,这首许多年轻网民上网时的背景音乐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红极一时,掀起了网络收听、下载的热潮,创下了月下载量600万次的吉尼斯记录。随后,越来越多的歌手通过互联网渠道制作、发布、推广单曲或专辑。新世纪的央视春晚一如既往地邀请港台歌手参与演出,由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流行歌曲的创演更加饱满新颖,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2004年起,台湾歌手周杰伦五次登上央视春晚,为大家带来了《龙拳》《青花瓷》《兰亭序》等歌曲,古诗词和流行音乐相融合,流行音乐和说唱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产生了特别的火花,也提升了歌曲的文化价值。21世纪的中国同时经历了非典、地震、大雪等自然灾害,中国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和力量也在春晚的节目中成为主旋律。2003年的《爱在天地间》歌颂了“非典”时期医务人员大无畏的奉献精神。2008年的《大雪无情人有情》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灾赈灾的豪情。2014年的《天耀中华》赞颂的是中华民族“风雨压不跨,苦难中开花”的大爱。2016年的《丝绸之路》表达了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
二、词曲强联手,兼容娱乐性与艺术性
在梳理历届春晚流行歌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许多知名词曲作家的身影,如乔羽、王立平、谷建芬、卞留念、张千一、印青、林沐阳、庄奴、林夕、小柯、方文山等。他们凭借优秀的作品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在春晚的流行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3年的春晚一共演唱了八首流行歌曲,其中《牧羊曲》《大海啊,故乡》《太阳岛上》均由著名的词曲作家王立平谱写。《刘三姐》的词曲作者是乔羽和雷振邦,他们是中国老一代资深的音乐创作者。谷建芬是大家喜爱的作曲家,历届央视春晚她的歌曲广受好评,如《春之歌》(1983)、《那就是我》(1984)、《思念》(1988)、《年轻的朋友来相会》(2009)等等。其中《思念》是她和词作家乔羽的合作,1988年春晚毛阿敏演唱的版本成为这首金曲广为流传的源头。9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词曲强联手的组合势头有增无减。1991年的《同一首歌》由陈哲和孟卫东联合创作。1997年的《公元一九九七》和1998年的《相约一九九八》均由靳树增和肖白作词作曲。1999年的《七子之歌》则由当代著名作曲家李海鹰根据著名诗人闻一多的诗歌谱曲。与此同时,由音乐人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不断增多。1992年,台湾歌手庾澄庆演唱的《让我一次爱个够》由他本人作曲。1995年高晓松词曲的《同桌的你》掀起了大陆校园民谣创作的热潮。1999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出自马来西亚歌手阿牛之手。跨入新世纪之后,央视春晚的流行歌曲创作无论在产量和新颖度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台湾歌手周杰伦五次登上央视春晚,他带来的每一首歌曲总能掀起年轻人竞相传唱的热潮。无论是《青花瓷》还是《兰亭序》,这些歌曲让观众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一方文山,台湾艺人方文山成为周杰伦音乐创作中的最佳拍档。古诗词和流行音乐的美妙演绎来自于词曲作者珠联璧合的创作。方文山和周杰伦的创作组合为流行乐坛开创了古风歌曲的先河。另一方面,由音樂人自己创作甚至演唱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多,其中涌现了一批非常较为成功的作品。2012年的《因为爱情》由台湾音乐人小柯创作,《新贵妃醉酒》由青年作曲家胡力词曲。2013年,歌手曲婉婷在春晚的舞台上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我的歌声里》。2015年的央视春晚涌现了《小苹果》《最炫民族风》《当你老了》等一批流行歌曲,分别由王太利、张超、赵照等一批新生代歌手作词作曲。
词曲作者的强强联手会促进流行歌曲的成熟与繁荣。像乔羽和谷建芬的合作、小轩和谭建常的合作,车行和戚建波的合作,方文山和周杰伦的合作等都让我们看到音乐创作中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吻合,流行音乐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使它超越了娱乐的浅层表达,由于专业词曲作者的联手使得许多流行歌曲兼具了娱乐性和艺术性,真正走入了大众的内心。
三、展演现代化,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央视春晚是中国人的年夜饭,春晚节目中的流行音乐是百姓老少咸宜的家常菜。笔者在统计1983年以来历届春晚的流行音乐过程中,共搜集了485首流行歌曲,它们在37年的历史河流中正以越来越现代和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央视舞台十分简陋,没有灯光音响的专业调度,演唱者们也没有专门的演出服,他们在磁带的伴奏下演唱了八首流行歌曲。1984年,来自香港的歌手奚秀兰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演唱《阿里山的姑娘》的时候,在六位同样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的陪伴下载歌载舞,使观众眼前一亮,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港台演员逐渐走入央视春晚,他们不仅带来了新颖的流行歌曲,也带来了活泼的舞台效果,更带来了不一样的异域文化。这种歌伴舞形式大火,几乎所有晚会都采取了这样的形式。另外歌曲联唱的形式也慢慢出现,1986年春晚的开场,由蒋大为、彭丽媛、成方圆、郁钧剑等歌唱家们轮流登台献唱,十一首歌曲接连演唱一气呵成,将观众迅速带入到联欢的情境中,既节约了春晚宝贵的时间,也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的歌曲佳作,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9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春晚舞台的展现更立体,舞台的布置也更漂亮。在歌曲演唱形式上出现了宏大的歌舞场面,一首歌曲伴舞的人数越来越多,优美的编舞配合着演唱者的歌声,给观众呈现出繁华美好的场面,也让流行歌曲节目更加丰富饱满。1997年,为反映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央视春晚采用了由靳树增和肖白词曲的《公元一九九七》,唱法上兼容了通俗和美声,由孙国庆、朱明瑛、韩磊、田震、孙楠、彭玲、王霞、左纯、冯桂荣九位歌手共同演唱。同时舞台现场启用了童声合唱和造型背景,使得整首歌曲更为丰富多彩。1998年,那英和王菲的《相约一九九八》则另辟蹊径,采用重唱的形式给流行音乐带来了清新优雅、如梦如幻的和声效果。
2000年以后,电视业的技术水平迅猛发展,尤其是视频显示技术的发展、LED的运用,增强了舞台效果,也给流行歌曲的演唱形式带来新的变化。2008年的春晚,台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以恬淡清雅的古风让诗词与音乐碰撞出新的火花,舞台则采用青花瓷的LED背景,为歌曲增添了简朴的书香气息。2010年春晚的演播大厅几乎全部被不同规格的LED 屏幕铺满。舞台背景、侧幕、台柱、地板,近1500平方米的LED给观众以天地一体之感。舞台背景也全部设计成三维动画,可结合节目随时更换背景,不必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打造宏大的歌舞场面。2012年,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是一首由京剧灵感改编的流行音乐。他的演唱揉京剧与通俗为一体,俊美的扮相,飘逸的水袖与现场多维立体的戏曲背景浑然天成,让观众沉浸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巨大的张力之中。2016年的春晚运用了高科技的表演形式。如歌曲《小梦想,大梦想》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幻像与表演者互动,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凤凰传奇和玖月奇迹共同演唱的《美丽中国走起来》用AR技术将真实的现场与虚拟的物体叠加呈现给观众。与此同时,流行歌曲创作演唱的内在水准不断攀升。2013年春晚,两位世界级的歌唱家宋祖英、席琳迪翁为观众带来了新创编的《茉莉花》。这一首歌曲忠于原作又高于原作,融民族、通俗、美声唱法为一体,发挥了两位歌唱家出色的演唱技艺,展现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在世界乐坛上的地位。2015的《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由刘胡轶作曲,表达了现代人对从前慢生活的追忆。央视春晚的这一节目由流行歌手刘欢演唱,钢琴演奏家郎朗和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伴奏。在深沉舒缓的音乐声中,三位艺术家全情投入,为观众带来了亲切高雅的艺术享受,传递了当代人在步履匆忙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渴望。这个温情典雅的节目触及了大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成为大众最喜爱的作品。
春晚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传播着社会核心价值观。纵观央视春晚流行音乐节目近四十年的历程,它不仅营造了除夕夜的新年氛围,也是几代人成长的青春记忆,更是折射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大众社会生活的变化,弘扬社会正能量,也反映了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