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包括西汉(前202年—公元9年,定都长安)和东汉(25年—220年,定都洛阳),中间还经历了王莽建立的新朝(9—23年)的短暂统治,这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以下是关于秦汉历史的三则记述:
①贾谊《过秦论》:“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②《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③《后汉书·班固传》:“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2022年高考湖北卷第2题(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1)汉初的统治。西汉初立,社会残破,民生凋敝。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面对社会衰弱的现实,采取特定措施,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政治体制上,“汉承秦制”,维护官僚帝国体制,继承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治国理念上,奉行黄老无为思想,轻刑慎罚,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积极无为。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民族关系上,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加强经济交流。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汉武帝的统治打下良好基础。但随着地方势力的膨胀,王国问题凸显,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匈奴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第25题(西汉经济恢复与发展)
【解析】上述材料显示,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文景之治”成为中华文明进入帝国文明时代后的第一个封建盛世,这是一个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伟大时代,某种意义上的养精蓄锐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统治时期,重点围绕王国问题、匈奴问题两大难题,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和民族外交等全方位采取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举措,最终定型了汉朝的体制,成就了西汉的鼎盛。其中,政治上,实行中外朝制、察举选官制、刺史监察制,颁布推恩令,通过酎金夺爵、皮币荐璧、附益法、田宅逾制等打击地方豪强,有效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通过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改革币制、均输平准、编户齐民、算缗告缗等措施,实现对经济的垄断和控制,中央财政收入增加,国力日益强盛,为战胜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加强教化等,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军事上,开疆拓土,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控制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有效管辖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前60年,汉宣帝)打下坚实基础。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实现“凿空”,开辟丝绸之路,促进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有效经略西南、管控东南地区,推行边疆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
——2022年高考河北卷第2题(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
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
——2022年高考山东卷第2题(相马术服务于军事战争)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2020年高考山东卷第2题(源于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
总体上看,汉武帝主要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重新完成郡县化,奠定了大一统的儒家政治;二是开疆拓土,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日益巩固,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心理进一步加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足以显示他的雄才大略。
他(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于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电视剧《汉武大帝》解说词
汉朝体制最终定型于汉武帝刘彻。他为中国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重新完成基层“郡县化”,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大一统”的儒家地位;二是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
——潘岳《秦汉与罗马》
(3)东汉的建立。西汉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社会动荡。王莽篡权改制不切实际,导致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在绿林赤眉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实施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尚书台制度、严禁外戚干政、加强皇权,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惩处腐败,清查户口、释放奴婢,重视儒学、任用循吏等,重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清明的盛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汉朝的经济。两汉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的地位逐渐确立。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特别是北方黄河流域,铁犁牛耕推广成为传统小农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以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比较发达,领先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实行时空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开通,陆上向西经河西走廊、中亚到达罗马,东汉甘英出使大秦曾抵达波斯湾,海上向东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到达印度南部,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以及胡桃、胡瓜、胡椒等带有“胡”字的物种从中亚、西域传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丝绸开始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影响世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2022年高考湖南卷第2题(没有增加田租,坚持以农为本)
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
——2022年高考海南卷第2题(道路畅通与政令统一)
(5)思想文化。汉武帝时,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以大一统为核心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被汉武帝所接受,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史学受到重视,形成传统,司马迁《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班固《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中医药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实用科技成就,《九章算术》在数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造纸术的发明改良影响深远。文学得到初步发展,特别是汉赋和乐府诗,还有五言诗。宗教方面,西汉末年传入的佛教及佛教文化开始融入中国文化,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兴起。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东汉后期,出现了帝国衰亡的征兆,主要体现在:豪强地主把持大权、经济军事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威胁;抨击时政的“清议”“党人”遭到宦官残酷镇压的党锢之祸,体现了汉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等,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又将面临新的考验与挑战。
(东汉豪强地主樊氏庄园)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司马彪《续汉书》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上则材料表达了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诸多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这些弊端造成了很坏的历史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26题(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