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中华文明的起源》备课笔记(修订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习近平: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年5月27日)

远古时期: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文明起源,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呈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等特征。

以云南元谋人遗址为代表,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拥有百万年人类史的见证。

大约在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南北各地都有人工栽培粮食作物遗存的考古发现,这是中国拥有一万年文化史的证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农业革命”),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前提。稍后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等,均是距今约7000—5000年,属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典型遗址,中华农耕文化南稻北粟格局呈现南北融合的趋势,大量使用陶器。随着生产、生活的稳定,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开始出现,社会逐渐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距今约5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特别是传说中三皇五帝后期,中华大地万邦林立,开始出现国家的雏形和文明社会的特征。以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等为代表,考古发掘出大量精美玉器、陶器、规模巨大的城址及祭坛、神庙等,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明显加剧,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趋复杂,被认定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即进入古国(邦国)文明阶段。其中良渚古城遗址在2019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权威认同。

【资料】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典型遗址包括山东城子崖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河南庙底沟遗址等,源自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左右,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黑陶(蛋壳陶)。在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过类似的蛋壳陶,说明湖北石家河文化可能同属于龙山文化时代,南北文化存在远距离交流。

红山文化是分布于辽河流域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典型遗址包括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等,距今约5500年左右,玉猪龙是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

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代表性出土文物是玉璧、玉琮等诸多精美玉器,陶器也相当细致。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力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图略)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2024年高考湖北卷第1题(南北文化往来频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一般来讲,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包括阶级、城市、国家、文字等重要元素,人类由原始状态步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结果。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表现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遗址众多等,各区域文明彼此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构筑了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联系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同步产生文明的还有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等,但是这些文明后来都出现过断层,只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堪称世界唯一。

由于地理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纷争等原因,距今43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黄河上游下游、辽河流域等区域文明曾经发生衰变,兼收并蓄的中原文明持续崛起,逐渐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文明格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明显发展,进入早期国家时期,即王国(王朝)文明阶段。有学者借此比喻,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皓月当空”“众星拱月”的漫长过程。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 上一篇:赵越云 樊志民:中国北方地区的家马引入与本土化历程
▷ 下一篇:潘传振:《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备课笔记(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