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结束一周后,湖北历史试题露出真容,这个速度是近年最快的,令人欣喜。一时间网上争相讨论,解析和答案五花八门,始终不见官方信息。笔者也尝试着对今年的湖北题作了一些学习和探究,总体感觉它延续了往年的务实风格,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和导向性。整套试题着重考查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国家社会治理、中华民族发展、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共党史、新中国改革开放史、世界古代文明转型发展、近现代工业文明、现代国际关系和秩序、人类文明多样发展等主干知识,无疑会对我们的高考备考和高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三学习和思考,今年湖北卷部分选择题命题视角特别新颖,在考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些让人产生在命题立意等方面的一些困惑,扼要举隅如下。
1.命题立意应着眼高位,体现正面、长效的历史影响,以第4、2、5题为例
【原题·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本题答案应为B,网上民间讨论基本没有争议。本题肯定了元代前期的南北异制,对江南税赋政策维持南宋旧制,属于国家治理的主题。统编版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1)有明确表述: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一般来说,元代国家治理的突出贡献表现在重归大一统和行省制度等方面,同时“中国”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是完全值得肯定的。而其“诸色户计”、民族歧视、赋役繁杂等,应属于统治弊端,也是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政权最终瓦解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到元代后期,更是出现了“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局面。
本题一反常态,以江南税负相对北方轻便而强调元朝统治者对南宋遗地的优容。元灭南宋后,多让南方地区按旧例治理,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南方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元英宗即位后曾实施新政,整肃吏治的同时,在税赋方面推行助役法,意在减轻百姓负担,但遭到保守官僚的强烈抵制,并未产生应有效果,甚至随即在贵族发动的“南坡之变”中被弑,元朝至此走向衰落。
回顾本题,不禁有些思考和疑问:元朝实施南北异制,是不是统治者主观上一以贯之的既定国策,其积极效果究竟有多大?实际上,南方维持南宋旧制,实施唐宋以来的两税法,更多保护的是官僚地主和富商大贾的利益,广大百姓并未从中获得大的实惠,阶级矛盾也并未获得有效缓和,这正是元英宗即位后“至治新政”的背景之一。由此可知,元政府优容南方经济的治理举措明显有其局限性。
【原题·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本题答案应为B。与上述存疑一致的是,秦朝对农耕重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大兴土木,秦朝经济并未就此获得大的发展,这从老百姓的赋役负担异常沉重,生存艰难可以明显看出。
【原题·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本题答案应为D。关于地方管理体制,历史证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有效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治理。行省制度的实行更是地方行政管理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意义深远,影响至今。汉高祖恢复分封而带来的王国问题也应该是历史的教训,不能不汲取。在如此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面前,明太祖盲目恢复分封制,虽然短时期内对维护地方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不是开历史的倒车,从长远看,一定不是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并不代表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
如此来说,元朝南北异制题、秦朝重视农耕题、明初恢复分封题都存在一定的质疑。反复观察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我们发现,第2—5题涉及经济政策、官员管理、赋役制度、地方行政等,无不体现的都是国家治理,且集中于制度治理。主观题虽然考查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涉及到边疆治理,一个知识主题占据如此之大的考查比重,这在一套高考试题中是很罕见的。
2.命题立意应指向鲜明,体现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第13、7、8题为例
【原题·13】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本题网上民间答案有A、B两种,经过反复讨论,多数倾向于A项,即体现了资本扩张对推动城市化及夜生活的拓展的作用。关于近代城市化进程,统编教材《经济与生活》(选必2)的表述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开始的。《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一课《学习聚焦》明确提到: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因为与本题直接关联A选项的教材表述缺失,结合题中材料信息,从时空观念角度思考人类文明的进步,以鲜明的价值取向来判断,很容易将选项确定为B。因为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确实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这在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纲要下)有明确的表述。殊不知,本题材料表述并不能反映出近代科学的信息,B选项应该是个干扰项。
经过查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的学术论文《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历史研究》2020年第4期)是与本题材料非常接近的资料。以下是摘编自该文的表述:
近代早期以后,欧洲的夜史发生了明显变化。15、16 世纪以后,欧洲社会开始转型。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性联系得以建立,全球性市场逐渐形成,工商业获得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工商业中心转移,大量新型工商业城市在西欧、西北欧地区涌现出来。巴黎(1667)、阿姆斯特丹(1669)、伦敦(1683)等都是较早开始用公共经费提供公共照明的城市,不过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费用问题,城市公共照明还不普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夜晚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起来,资本在城市化中发现了商机,经营者投入资本,添置设备,包括安装大量灯具,这既是为了照明,也是为了营造氛围,是投资的一部分。随着资本的运动,它们(传统灯具)才在一些场所找到了新的发光机会。
以上摘编信息显示,17世纪,欧洲殖民者通过海外殖民活动获得大量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扩张过程中的确推动了欧洲城市化及其夜生活的拓展,这让我们想到了“资本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联系到历史上的资本垄断和当今社会的资本裹挟、流量资本等不良现象,我们忍不住要问:这一命题视角是对资本力量的批判,还是颂扬?能否体现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
【原题·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本题网上民间答案普遍是B。以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历史的认知,结合材料中大学生杨远静走向革命的人生转折,很容易将答案确定为B项。但是,大学生杨远静国民意识和革命情绪的增长,是否表示他当时真正认可了中共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与A项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C项国民党统治危机有没有关系,要做出正确选择很有难度。经过查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刘洁的学术论文《抗战期间大学生政治思想转变研究:以武汉大学学生杨静远为例》(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2期)一文中找到一些答案信息。该文明确表示:
自抗战后期开始,知识群体普遍经历急剧的政治思想转变。中共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支持,国民党则恰恰相反。中共地下党的客观存在、战争激发出来的政治意识、青老两代之间的代际冲突,共同推动大学生在抗战后期发生政治转向。凭借自身的敏锐和勇敢,她大胆接收时代的信号,接触革命思想,站到了未来的那一边。这一系列决定既是她的个人选择,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选择,是那段宏大历史的个体化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官方答案给出的是B项,那是不是显得有些牵强,因为材料似乎没有充分表达出大学生杨远静人生转折的真正认知,还有题中其他选项的一些因素。
【原题·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该表可论证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与上述存疑一致的还有第7题北洋军阀题。网络上民间答案有C、D两种,考生们普遍反映最不好抉择。本题表格数据可能来源于贾士毅著《民国续财政史》(一)第146—152页,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李怀印的《集中化地方主义与近代国家建设——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军阀政治的再认识》一文中有《表2,1925 年各省岁入岁出预算》(发表于《世界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详细介绍了全国各省的岁入来源、岁入总额、军费和岁出总额,更有全国各省份的“总计”, 即岁入173333992,军费182418613,支出253797479,并标注了资料来源(即贾士毅著《民国续财政史》),其中与本题涉及六省的数据完全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该文表格标题写的是“预算”,这个词非常关键。本题表格中选取的省份涉及南北各地,多数省份岁出预算大于岁入,特别是军费预算占据很大比重,这是否折射了军阀混战的劳民伤财,由此是否能够得出“南北军阀一丘之貉”的结论。另外,各省岁出预算大多大于岁入预算,明显属于收支失衡,特别是总计数据岁入与岁出差距甚大,能否说明北洋政府的收支失衡,确实令考生不好判断,所以感觉这种命题指向很不友好。
在全国命题背景下,历史高考组合式选择题(又称多选题)已被淘汰多年,今年的湖北题又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从命题技术上讲本无可厚非,但全国卷的废弃总是有其道理的,据说是为了减轻考生的无意失误,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公正,因此,除非有充分必要的理由,恢复组合式选择题不能算创新之举,或许并不值得肯定。
高考是国家级考试,肩负着为党和国家选拔人才的神圣使命,意义重大。同时,高考也是高中教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影响深远。命题过程中如何着眼高远、指向明确,体现正面、长效的历史影响和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确实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育工作者,我们真诚期望每年的高考题既能体现国家意志,真正选拔人才,也能符合中学实际,给予考生人文关怀,实现双向融会的工作目标。
以上一家之言,无意挑战权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202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