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古代史:1—2道选择题,3—6分,还有可能在16、19题综合
11.上古史(距今10000年前—476)
(1)人类文明的产生:农业革命是前提;城市、阶级、国家、文字等为重要标志
(2)人类早期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3)早期文明的拓展与交流: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帝国文明;技术、文化、商贸等文明往来
12.中古史(476—1500)
(1)中古时期的西欧:前期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度、宗教—王权二元结构;中后期王权加强、城市自治、大学文化
(2)中古时期的东欧:拜占庭帝国及其文明;俄罗斯帝国及其文明
(3)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及其文明;奥斯曼帝国及其文明;印度文明;日本和朝鲜
(4)古代非洲和美洲:东非文明、西非文明、南非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四、世界近现代史:约28—33分
(一)选择题:3—4道题,9—12分
13.工场手工业时期(1500—1760)
(1)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市场联系之路、文明交流之路、思想震撼之路、物种交流之路、殖民掠夺之路,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哥伦布大交换”,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人口大迁移,尤其是美洲族群的大变化,人口迁移促进动植物大交流,人类社会人文和地理环境大变化;新航路开辟推动商品世界性流动,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世界市场雏形显现;大西洋“三角贸易”,涵盖印度洋传统贸易和大西洋、太平洋新兴贸易的“丝银”贸易;新航路开辟推动早期殖民扩张,通过暴力掠夺、垄断贸易、种族灭绝、黑奴贸易等手段,导致亚非拉地区逐渐开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和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地区间联系不断加强,开始世界一体化进程,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2)欧洲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产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启蒙运动,欧洲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从意大利扩展到其他西欧国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秩序,冲破宗教神学的人性束缚,催生近代自然科学,引发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建立本国教会,从德意志席卷到西欧各国,作为一场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发展人文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17世纪新旧教派之间的宗教冲突,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推动国际法的形成;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日心说为兴起的开端,以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为诞生标志,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对法国启蒙运动有直接影响;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在法国形成中心和高潮,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专制,提出的自由、平等、人权、科学、民主、法治等进步主张,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更加深远
(3)近代民主政治确立: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英法美为代表,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斗争,国家政权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提供前提;以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为标志,分别确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和共和政体,制度创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广阔道路,英法美成为第一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大多实行代议制、分权制衡、政党政治,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普遍需要经历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法律体系、文官制度、外交制度等逐渐建立起来
14.工业革命时期(1760—1900)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革新,首先在英国发生,扩展到法、美等欧美国家;工业革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机器制造机器标志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棉纺织业、动力、交通、采矿等领域连锁反应,改良蒸汽机是最突出的成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等出现重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同时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正式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为主要成就,其中美、德两国更为突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等发生革命性变化;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经济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真正密不可分的整体
(3)19世纪三大潮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19世纪中后期,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形成,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成为主流;工业革命日益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工人阶级生存环境异化,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成为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它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最终失败;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等是民族主义勃兴的表现,而殖民体系形成背景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国家民主改革、亚洲的觉醒、非洲的反帝斗争都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
15.20世纪上半期(1900—1945)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华体系: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欧洲列强争夺殖民霸权展开军备竞赛的结果;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最主要的矛盾;巴尔干民族问题复杂,加上大国插手,使之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三个阶段和三个主要战场;一战影响“毁灭、催生、契机”的含义;凡—华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中国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暂时协调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其内部矛盾重重,无法长久维持和平;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为宗旨,但是“全体一致”原则,加上各国为了一己私利而各怀鬼胎,使之根本无法维护国际公平和正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欧美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苏联的中立自保,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迟迟不能建立,导致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这是沉痛教训;二战的“一二三四”,一个阴谋,即慕尼黑阴谋,两大集团,即法西斯轴心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三个三,即三次突袭、三次登陆战、三次转折,四个四,即四大盟国、四大战场、四次重要会议、四个重要文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旗帜下的团结作战,是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根本保证;雅尔塔体系是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实质划分美苏势力范围,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公平正义的国际组织
(3)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是产销矛盾,表现在金融、工业、农业、就业等方面全面震荡;以来势猛、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为特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出路,其中罗斯福新政包括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措施,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
(4)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普遍性(必然性)和特殊性(偶然性)巧妙结合的产物,列宁主义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原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具有重要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双重特征,其主要内容是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强制义务劳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粮食税、允许商业贸易和货币流通、按劳分配,这是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探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同时期列宁还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过深入思考,核心是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又称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措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在短时间内实现现代化,为卫国战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但这一体制僵化长期得不到纠正,日益成为阻碍
(5)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一战后民族自决和十月革命的鼓舞,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呈现多样性特征,如领导阶级、斗争形式、斗争目标等;代表国家有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动摇
16.二战结束以来(1945年以来)
(1)两极格局与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世界格局;冷战是其突出特征,表现为美苏两大集团之间除了直接交战(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还没有定型的世界新格局,60、70年代开始显现,两极格局解体后不可逆转,21世纪以来深入发展
(2)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技术革命,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变化,福利国家制度,新经济,国际协调等;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二战后大规模运用,50—70年代“黄金时代”,70年代“滞胀”后再调整,适度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制度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性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第三产业(服务业)迅速发展,占比迅速上升,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化,“中间阶层”人数增加,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知识经济兴起于90年代美国,以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3)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苏联改革、东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承认市场作用,最终失败,出现剧变;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并非社会主义的全面失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4)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1945—1991年,90多个国家通过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独立,其中60年代的非洲最为引人注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被摧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成就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
(5)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二战后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汇率,平衡国际收支,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暂时困难;世界银行旨在全球发展援助,助力经济开发,提供长期贷款,协助成员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1995年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投资、服务的国际化提升到新的水平
(6)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近代以来全球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90年代后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全球化是双刃剑,逆全球化主张和“脱钩”等做法都是不对的;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等,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是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利用机遇、应对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趋势,典型的区域集团有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7)当今世界的发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二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们愿望和世界潮流,进入21世纪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诸多问题,发展问题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等;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改革成为时代要求和人们共识,既有国际组织继续发挥全球治理作用,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同时,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身体力行,为促进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主观题:约19—21分,可能是一道世界近代史、现代史的独立题或世界近、现代史的综合题(第18题,15分),加上一道大综合题(第19题,4—6分)
1.西方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文官制度,法律体系与国际法,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
2.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动摇与崩溃,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三次高潮
3.近现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政治国际关系民主化、科技文艺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变迁
4.人类文明进步与挑战,近现代化道路(模式)的探索,世界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