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历史高考保温复习知识点回顾清单:世界史

说明:部分参考了王德金老师的文稿

四、世界古代史

1.世界上古史(远古—476)

①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不同,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

②古代文明的扩展与交流: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加强技术、文化、商业交流,相互影响。

2.世界中古史(476—1500前后):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①欧洲:(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与自治,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英、法等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东欧)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②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印度建立了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幕府掌握实权。

③非洲:东非阿克苏姆、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西非加纳、马丽和桑海;南非津巴布韦。

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玛雅人的城邦文明,阿兹特克人的王国文明,印加人的帝国文明。

五、世界近代史

1.工场手工业时期(15世纪—18世纪中期)

(1)经济

①新航路开辟(1500年前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整体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的雏形

②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掠夺等手段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③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贸易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涵义包括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商品种类的日益增多、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等。

④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有利于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

⑤早期殖民扩张:西班牙、葡萄牙(15、16世纪)、荷兰(17世纪)、英国(18世纪),世界市场的拓展

⑥哥伦布大交换:人口迁移,族群变化和文化重塑;物种交换,持续至今,改变地理格局,丰富人类食物结构

⑦丝银贸易:16—17世纪,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主导的中转贸易、帆船贸易,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⑧三角贸易:16世纪初开始,历时300年,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装载枪支、酒、小饰物等,在非洲换成奴隶,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稻米以及金银、工业原料返航。(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历时400年)

(2)思想

①文艺复兴(14—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人文主义

②宗教改革(16世纪):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反罗马教廷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圣经高于一切;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启蒙运动(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反对教会专制和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批判专制和教权,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科学、民主、法治,为未来社会设计了新的蓝图和政治构想。

(3)政治

①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属于间接民主(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②英国革命(1640—1688):推翻国内封建制度,打击封建势力,国家政权转移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

③光荣革命(1688):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防止封建复辟的非暴力政变,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④君主立宪:国家元首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⑤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⑥1787年宪法:近代第一部成文宪法;创立民主共和政体,突出“分权制衡”原则;确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4)近代科学产生

①近代科学:16—17世纪又被称为“科学革命”,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②兴起:哥白尼的日心说(1453年,天文学革命);同时期的科学家还有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培根等

③诞生:牛顿的经典力学(1687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科学革命与思想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1)政治

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A.英国:在18世纪内阁制形成的基础上,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议席,民主政体稳步发展

B.美国:南北内战(1861—1865)后,巩固了联邦的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两党制形成,美国迅速崛起

C.德国: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

D.法国:历经百年曲折,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E.俄国:1861年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沙皇专制

F.日本:在倒幕运动成功基础上,1868年明治维新,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全方位脱亚入欧,跻身于西方强国之列

②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A.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主张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是科学的理论

B.《共产党宣言》(1848):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之一;加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三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C.巴黎公社(1871):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留下了宝贵经验教训;爆发的偶然性,措施的革命性,失败的必然性,意义的深远性,教训的深刻性

D.国际工人运动:第一国际1864—1876;第二国际1889—1914;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19—1943

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A.开始形成: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以暴力掠夺为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形成;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B.初步形成:18中后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的侵略扩张,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C.最终形成:19中后期—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更快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法属海地(1791—1804);葡属巴西(1822);西属拉美(1810—1826),15个共和国

B.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中期,以印度民族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

C.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美巴西、墨西哥民主改革;亚洲的觉醒,以印度1905—1908年民族解放运动、中国辛亥革命为代表,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非洲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的斗争

(2)经济:

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而后逐渐发展起来,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

②圈地运动:14、15世纪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由此出现资本主义大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基础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首先在英国发生,然后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以制造和使用机器为突出标志,改良蒸汽机是其主要成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生活方式、时间观念、消费习惯、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推动两大直接对立阶级的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④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生产,分工细密,规模较大,纪律严格,效益更高;早期工人处境恶化

⑤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同时在多个西方国家发生,后起的美国、德国成就更为突出;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为主要成就;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推动帝国主义新的殖民扩张和瓜分狂潮,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经济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在殖民地、世界霸权的争夺中矛盾日益尖锐,欧洲战争阴影笼罩。

⑤私人垄断组织: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15世纪新航路开辟至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近代科技发展

①瓦特改进蒸汽机(1785):解决了工业动力问题,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轮船,火车等发明与应用

②19世纪三大发现:能量与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③电力和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电器制造、内燃机、柴油机、汽车、飞机、石油化工等技术层出不穷

④20世纪初现代科技:爱因斯坦相对论,打破经典物理学绝对化思维模式;普朗克量子论,标志量子理论诞生

(4)近现代的文学艺术(了解)

①文学:14—16世纪人文主义;17世纪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19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其中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还有亚非拉民族文学)

②美术:14—16世纪古典主义;17—18世纪巴洛克、洛可可艺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19世纪后半期印象画派;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

③音乐:14—16世纪圣乐垄断地位被打破,世俗音乐兴起;17—18世纪,世俗音乐快速发展,巴洛克、洛可可、维也纳古典乐派;19世纪早中期浪漫主义;19世纪中后期民族乐派;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

六、世界现代史

(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

(1)政治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帝国主义间争夺殖民霸权的非正义战争,其影响概括为毁灭、催生、契机

②凡—华体系: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暂时协调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矛盾重重,无法长久维持和平

③十月革命(1917):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根源,反法西斯同盟是胜利保证

⑤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等确定,实质划分美苏势力范围,两极格局的基础

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19世纪末民族独立运动基础上,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一战后民族自决和十月革命的鼓舞;明显呈现多样性特征,如领导阶级、斗争形式、斗争目标等;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动摇。

⑦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1946),“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1945年成立),“大国一致”原则

(2)经济

①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采用先进科技和利用外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明显的快慢之别;19世纪末工业水平排名由英法美德变化为美德英法。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战时和共产主义双重特征;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

③新经济政策(1921—1928):粮食税、允许商业贸易和货币流通、按劳分配;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探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同时期列宁还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过深入思考,核心是实现工业化。

④斯大林模式(1936年):又称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短时间实现现代化,卫国战争的强大基础;体制僵化长期得不到纠正,日益成为阻碍。

⑤大危机(1929—1933):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表现在金融、工业、农业、就业等方面全面震荡;以来势猛、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为特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出路。

⑥罗斯福新政(1933—1939):包括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措施,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二)二战结束以来(1945年— )

1.20世纪40、50年代(约15年)

(1)政治

①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表现为军事上对峙竞争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相互禁运封锁,意识形态上相互攻击。

②冷战:1947—1991年,美苏两大集团之间除了直接交战(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③八千字电报: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出的长文电报,提出对苏“遏制”战略

④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反对“红色恐怖”,发出冷战信号,揭开冷战序幕

⑤杜鲁门主义(1947.3):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1947年9月苏联组建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⑥马歇尔计划(1947.8):采用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联合和控制西欧;1949年1月苏联组建经互会

⑦北约成立(1949.4):北约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1955年5月苏联组建华约组织,冷战局面正式形成;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初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标志着冷战局面形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⑧冷战三次高潮:1948—1949年柏林危机;1961年柏林墙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

⑨其他: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录用、中立、常任制,对政府产生重要影响;基层治理实行社区自治,突出社会力量

(2)经济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智能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二战后大规模运用,50—70年代“黄金时代”;70年代“滞胀”后再调整,适度减少国家干预。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美国主导召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商讨并确定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

④“双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相对固定,1%的幅度

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汇率,平衡国际收支,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暂时困难,至今仍发挥作用

⑥世界银行:全球发展援助,助力经济开发,提供长期贷款,协助成员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至今仍发挥作用

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非正式组织

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三驾马车”,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⑨“福利国家”: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2.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末(约30年)

(1)政治

①美苏争霸: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两强对垒,损人并不利己,冷战局面时而加强,时而缓和

②柏林危机:共三次,1948年“柏林封锁”,1958年苏联通牒英美法撤出西柏林驻军,1961年柏林墙危机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结果显示优势在美国一边

④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55—1975)

⑤欧洲联合与日本崛起:60—8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关系由从属关系变化为伙伴关系,多极化的表现

⑥不结盟运动(1961):1955年万隆会议;第三世界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反帝反殖,独立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⑦多极化趋势: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还没有定型的世界新格局,60、70年代开始显现

⑧东欧剧变:1989年前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⑨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宣告结束(冷战思维犹存),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

⑩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1991年,90多个国家通过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被摧毁

(2)经济

①“滞涨”现象(20世纪70年代):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干预,实行混合经济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继续发挥作用,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③欧洲一体化;煤钢共同体(1952),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57),欧共体(1967);→ 欧盟(1993)

④日本经济起飞(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80年代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⑤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第三产业(服务业)迅速发展,占比迅速上升,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化,“中间阶层”人数增加,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⑥苏联改革:50—80年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方向

⑦东欧改革:40—80年代,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承认市场作用,最终失败,出现剧变

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确立基本制度;60年代曲折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

⑨新兴国家的发展: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成就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

3.20世纪90年代以来(30多年)

(1)政治

①“一超多强”与多极化趋势: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80年代末90年代,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21世纪以来,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未来的世界格局应该是多极化格局,其形成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二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们愿望和世界潮流;进入21世纪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③人类面临的问题: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等。

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难题,全球治理改革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和人们的共识;既有的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着全球治理作用,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身体力行付出实践,为促进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经济

①新技术革命继续发展与世界经济:在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层出不穷,影响深刻;电子商务兴起与发展;电子金融和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②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更具活力和永久性多边贸易体制有效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极大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新世纪交替之际,贸易形式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兴起;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最活跃的因素

③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兴起于90年代的美国;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的增长点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近代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90年代后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全球化是双刃剑,逆全球化主张和“脱钩”等做法都是不对的,要坚持正确方向。

⑤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等;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确方向是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利用机遇、应对挑战

⑥区域集团化: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等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如欧盟、亚太经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⑦一带一路(2013年提出):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3)社会与文化

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西方国家社会运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文化传承与保护;移民文化与难民问题等

◁ 上一篇:潘传振:历史高考保温复习知识点回顾清单:中国史
▷ 下一篇:潘传振:历史高考保温复习知识点回顾清单(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