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来源,禁止任何形式商用。
网盘 管理
【老潘网志】建站20年: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备课笔记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

20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和原因: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法西斯势力泛滥,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战争危机开始显现;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的局部扩张并结成同盟,世界大战阴云笼罩。

(1)30年代大危机

①基本含义。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激化,生产和销售之间严重脱节,以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崩溃为标志(“黑色星期四”),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为金融、商业、工业、农业、就业等全面震荡;以来势猛、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为特点。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加剧国际市场的争夺与摩擦,世界局势紧张。

②两条道路。一是以美英为代表,进行国内改革。特别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保留了民主制度。二是以德日为代表,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其中的原因,因为各国民主专制的历史传统不同,受到“凡—华”体系的影响不同,各国政治经济实力不同,还与国家领导人的素质有关。

【概念】罗斯福新政。大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前提下,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干预成分太少(“守夜”),结果不但没有缓解经济危机,矛盾更加激化,社会更加动荡。1933年3月,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开始实施“新政”。改革举措涉及金融、工业、农业、就业等各方面,特征表现为通过立法手段,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其中,金融方面,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管制证券;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实施“蓝鹰运动”,实行公平竞争;农业方面,通过《农业调整法》,销毁农产品,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就业方面,制定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和相关社会立法,通过“以工代赈”等举措,直接或间接救济方式,缓解人们生活困难,提高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罗斯福新政有效缓解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危机,有效遏制法西斯势力扩张;开创制度先河,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模式。

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不出一周,13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特别是在大危机的打击之下,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②法西斯上台。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政权。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随后大肆进行战争蛊惑和复仇宣传,得到广泛支持。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成为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战争策源地形成。在亚洲,日本发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华盛顿体系初步瓦解。在欧洲,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统治在德国建立; 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并吞并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凡尔赛体系初步瓦解。

1937年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成法西斯轴心同盟,初步形成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威胁世界和平,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

(3)局部战争及绥靖政策

①法西斯兴风作浪和局部战争。在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前后,德日两国法西斯加紧扩军备战。德国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于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日本炮制了“北进南进”计划和“大东亚共荣圈”,并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意大利于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并于1936年吞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1936年爆发内战,遭到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最终共和国被颠覆,建立起法西斯专政。30年代的局部战争带有明显的反法西斯性质,因为没有及时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各自为政、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屡遭失败。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和苏联中立自保。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苏台德区)。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西方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与安全,“祸水东引”,采取了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姑息纵容、妥协勾结的外交政策,即绥靖政策。如针对日本侵略中国,国际联盟无能迁就,不予制裁;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仅为有限制裁;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英法不干涉和美国中立(美国此时的“孤立主义”“中立主义”也是绥靖的表现);德国吞并奥地利,平静接受。而英法与德意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随后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和野心膨胀,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因为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导致欧洲集体安全落空。苏联为了避战自保,粉碎英法的“祸水东引”,1939年单方面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为德国消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祸水西指”,有损苏联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对二战的全面爆发也起到了加速作用。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实际上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

——[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归纳】二战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一战一致);历史原因是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直接原因是法西斯主义的兴风作浪和侵略扩张;加速条件是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重要原因是30年代局部战争期间没能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过程和结果: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有一个从亚洲到欧洲、从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1)二战爆发。

①在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国抗战,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②在欧洲。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波兰和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众小国灭亡,其中的原因仍然存在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奇怪战争”)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东方战线”)。1940年,英法联军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沦陷,英国遭遇不列颠空战,坚持抵抗(德国进攻计划首次失利)。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③在北非。法国败亡后,意大利越过地中海,趁机进攻非洲。英军与德意军队在北非展开拉锯战,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等国被占领。

(2)二战扩大。

①苏联参战。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参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苏德战场成为欧洲东线战场和抵抗德国的主战场。因为缺乏充分有力的准备,初期苏军失利,但终于顶住了德国的压力,德国被迫陷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

②美国参战。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因为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的根本作用,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实际承认了四大国的特殊作用,意义深远)的26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尽管同盟内部仍存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矛盾,但是共同应对法西斯侵略成为占据主导的愿望。这一同盟的建立,加强了正义的力量,鼓舞了人们的信心,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3)二战转折。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都出现在1942年。

①欧洲战场: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军民顽强抵抗,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闪电战破产,第一次遭遇重大失败。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战役,德国改为重点进攻,却遭遇二战以来的最大失败,大量有生力量被消灭,被迫转入防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和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②太平洋战场:1942年中途岛海战,日军遭到惨败,元气大伤,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③北非战场:1942年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进攻受挫,被迫西撤,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④中国战场:1938年武汉会战后,到1945年8月转入大反攻,中国军民经历了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并在1942年组建中国远征军,到缅甸援助盟军作战。

(4)二战结束。盟军反攻,三国法西斯灭亡。

①意大利灭亡:1942年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②德国灭亡:1944年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于东西夹击。1945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在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③日本灭亡:1944年中国抗日转入反攻,1945年8月转入大反攻。苏联红军参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亚太战事结束,二战结束。

3.意义和启示

(1)胜利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军事上配合,经济上支持,政治上协作,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人民是战争取胜的中坚力量。

(2)历史影响。二战的性质总体上是反法西斯战争,由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发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没有胜者,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特别是法西斯的暴行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除了破坏和灾难外,二战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上,推动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经济上,政府加强全面干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和平民主人权等理性思潮,科学技术的和平运用;国际关系上,英法力量削弱,美苏地位上升,传统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为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同时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3)历史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人类悲剧不能重演。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制止和反对战争。②从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损人并不利己,姑息纵容就是灭亡自己,要加强国际组织的权威,履行大国应有的责任。③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二战取胜的根本,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④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摒弃偏见,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

(二)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

1.雅尔塔体系建立

(1)建立: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主要涉及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处置,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确定欧亚政治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进一步确立民族自决原则,承认殖民地的独立权利和领土归还,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托管;划分美苏英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

①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3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包括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确立了中国的世界四强地位,意义深远)

②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会议,主要是讨论美英开辟第二战场,配合对德作战问题。

③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会晤。决议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区占领德国;波兰问题;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维持外蒙古现状,明显的大国色彩)

④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会晤,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精神,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评价:它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但也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和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①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合作。

②消极: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包括反和平罪、战争犯罪、反人道罪等。

——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2.联合国成立:

(1)成立及宗旨: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联合国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作用:吸取国际联盟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影响至今)

3.国际格局的变化:

(1)含义:国际格局的中心开始转移,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和基础形成。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2)原因及表现:

①欧洲衰落: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美国霸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③苏联强大: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对抗的政治、军事大国。

【延伸】(选必三)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深刻影响,其中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一战客观上带来民族民主意识增长,在四大帝国解体的基础上诞生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同时一战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如亚洲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领导革命、印度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埃及独立运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的民族独立与民主进步运动等;二战对殖民主义致命打击,进一步确立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在亚非拉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次高潮的沉重打击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二战后新兴国家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一方面因为殖民统治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各国努力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如印度、新加坡、韩国、埃及等。

【延伸】(选必一)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维也纳体系下,西方大国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求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一战;一战导致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成立国际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对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英法操纵、“全体一致”原则等,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年签署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并未真正实行;二战使得国际法再遭破坏,特别是法西斯侵略肆意践踏国际法;1945年6月,50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宪章》,确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联合国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二战后,随着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纷纷建立,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各方面,颁布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国际法依然存在大国操纵、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局限性,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 上一篇:潘传振:《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备课笔记
▷ 下一篇:阎步克:很多学历史的人不能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