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来源,禁止任何形式商用。
网盘 日历 管理
老潘网志: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将历史写在今天,把今天写进历史。 今天是:
郑伟:论花生在四川的引入、传播及其影响

来源:史学研究 2024-03-06 16:28 广东

作者:郑伟,男,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与饮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饮食文化。文章原刊《农业考古》2024年第1期。

摘 要:花生是四川重要的农作物,其在“康雍复垦”期间由东南移民带入,之后,经历了推广普及期和发展创新期两大传播阶段。花生的引入、传播对四川农业生产和饮食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四川农业生产结构;丰富了四川民众饮食生活。研究花生在四川传播及其影响对挖掘保护四川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四川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川菜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在四川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花生历史悠久,自清代康雍时期开始引入;其品种独特,主要以中小粒型食用花生为主;花生种植规模大,全省21个市州均出产,种植面积及产量常年稳居全国前10名,西南地区首位。花生种植改善了四川地区农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民众饮食生活,成为川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花生在四川的引入、传播及其影响,不仅有利于挖掘保护四川农业文化遗产,而且对推动四川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产生一定作用。

一、花生在中国的缘起

想要研究花生在四川传播,首先要搞清楚花生在中国的起源问题。中国花生的起源,近四十年来,学界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中国原产论,另一种是南美引进论。花生中国原产论的主要依据是1960年,《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该报告记载:“此次从遗址中发现了花生、芝麻、蚕豆等种子,可以证实我国在数千年以前已经开始种植这些农作物。”【1】(P91-149)另外,1962年,《江西修水山背地区考古调查与试掘》报告,遗址出土疑似花生种子【2】(P353-367)。学者徐守成、张秉伦引用上述两处考古报告,认为花生中国自古有之,并非外来物种。对于花生中国原产论,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其中,游修龄撰文从五个方面驳斥中国原产论【3】(P100-103)。游文论证逻辑严密,有理有据,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在没有新的证据发现之前,花生中国原产论很难成立。

花生南美引进论认为,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巴西地区。学者孙中瑞、于善心撰文称:“在巴西北部至安第斯山麓约100万平方英里的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野生种群,至今还是当地放牧牛羊的主要饲料。”【4】(P24)游修龄研究指出,南美洲的“花生属”(Arachis)共有70多个“种”(sPecies),大部分没有被研究,已知的花生栽培种经过人们的驯化选择,共有2个“亚种”(subsPecies)和4个“变种”(variety)【3】(P104)。另外,南美洲印第安人考古遗址中挖掘出大量花生种子,有关花生的文献记载在南美洲也比较常见。花生南美引进论,目前,基本得到学界认同。

南美洲花生最早引入中国的时间应为明朝中后期。此时,在中国东南沿海闽、粤、苏、浙一带最早出现了花生的记载。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的《常熟县志》记载:“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子生土中,故名,霜后煮熟食之,其味绝美。”【5】(卷1《地理志•土产》,P54)这是中国花生最早的文献记载。其后,《上海县志》(1504)、《姑苏县志》(1506)均有花生记载。中国花生的引进途径并不唯一,最有可能通过海外贸易、西方殖民者入侵以及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等三种方式引入【6】(P37)。花生进入中国后,由于其具有耐贫瘠、耐干旱等生长优势属性,从东南沿海呈散射状向全国其他地区快速传播。

中国花生引进的又一里程碑是同治、光绪年间,美国大花生的引进。大花生最早在山东平度、蓬莱地区引进种植。《大花生入华之历史》记载:“大花生种子是美国传教士汤卜逊(Archdeacon ThomPson)于1889年传入中国,然后由梅里士(Charles Rogers Mills)首先在山东登州府试种,因能榨油,价值大增,成为中国重要海外贸易商品之一。”【7】(P34-36)《平度州乡土志》也有“州人袁克仁从美教士梅里士乞种数枚,十年始试种,今则连阡陌矣”的记述。花生在中国的引进、传播为四川花生种植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花生引入四川的时间

四川花生是由“康雍复垦”期间东南移民带入【8】(P190)。顺治间广东《潮州府志》已有落花生的记载,福建人在康熙年间已对落花生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这些地区的民众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进入四川开荒种地,他们将当地的农作物种子包括花生带入四川,进行种植。乾隆年间,四川地方志中始现花生的文字记载。四川花生最早的记载文献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荣县志》,其记载:“果类,梅、桃、杏、李、石榴、桔、梨……落花生。”【9】(卷1《封域志•物产》,P34)此后,乾隆三十年(1765)《资阳县志》载:“果之属,桃、李、梅、杏、藕、柿、橘、枇杷、枣、葡萄、石榴、核桃、甘蔗、棠梨、落花生。”【10】(卷2《物产》,P14)乾隆四十年(1775)《威远县志》记载:“果类……甘蔗、荸荠、葡萄、佛手柑、落花生、桑葚。”【11】(卷2《地理志•物产》,P53)乾隆四十三年(1778)《屏山县志》记载:“果之属,桃、李、梅、杏……落花生。”【12】(卷1《兴地志•物产》,P12)乾隆五十一年(1786)《安岳县志》载:“落花生,种宜沙土,形如筴豆。”【13】(卷4《土地部•土产》,P23)同年,《潼川府志》载:“落花生,俗名番豆,形如筴豆,种宜沙土。”【14】(卷3《土地部•土产志》,P40)《蓬溪县志》载:“落花生,种宜沙土,形如筴豆。”【15】(卷3《土地部•土产志》,P5)乾隆五十二年(1787)《遂宁县志》曰:“落花生,土中结实,形如筴豆,邑人多种之。”【16】(卷4《土产志》,P13)此外,乾隆三十八年(1773)《珙县志》卷4《农桑志•物产》、乾隆五十一年(1786)《乐至县志》卷3《土产志》、乾隆八年(1743)《营山县志》卷3《食货志•物产》等均有花生的记载。由此可见,川东、川南相关地区应为四川花生最早引入地。这些地区均为丘陵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多为钙质中性紫色土或红壤、黄壤,土质偏酸性,非常适合花生种植、生长【17】(P15-22),因此,花生引入后,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得到农民认可,开始种植。

至嘉庆、道光年间,四川花生种植逐渐由川东、川南丘陵地带向成都平原过渡,这一发展趋势与成都平原适宜种植花生紧密相关。成都平原为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主要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其土壤多为沙质土,比较适合花生种植。川人张宗法在《三农纪》中记载花生种植“宜沙土,松浮土,耕耜熟”【18】(P314)。这一时期,成都平原相关县志中出现花生的记载,如嘉庆十六年(1811)《金堂县志》记载:“落花生,本名豇降豇雙。”【19】(卷3《山川志•物产》,P115)嘉庆十八年(1813)《什邡县志》载:“果之属曰,梅、李、桃、栗……落花生。”【20】(卷51《物产志》,P1)嘉庆二十年(1815)《温江县志》载:“落花生,蔓生,春种夏花,花落地,始从地中结子。”【21】(卷30《物产》,P20)道光十八年(1838)《仁寿县新志》曰:“蕃豆,土人名曰落花生,青石山至松峰场,遍山种之。”【22】(卷2《户口志•土产》,P18)道光二十四年(1844)《新都县志》曰:“果之属,梅、杏、桃、李……落花生。”【23】(卷3《食货志•物产》,P25)此时,民众对花生有了初步认识,在文献中往往将其归为“果之属”,常与甘蔗、棠梨、石榴等水果同类,主要以生食为主。同时,对花生的植物性状有了一定了解,在文献中简单记述了花生的外形及生长地等,如乾隆五十一年(1786)《射洪县志》记载:“落花生,种宜沙土,形如筴豆。”【24】(卷3《土产志》,P5)

三、花生在四川的传播

(一)推广普及期

晚清至民国是四川花生的推广普及期。晚清时期,四川花生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呈现出由成都平原向周边丘陵逐步传播的趋势。此时,成都平原周边记载花生的地方志进一步增多。光绪十三年(1887)《乐山县志》记载:“菜果之属,荔枝、梅、葡萄……落花生。”【25】(卷4《食货志•物产》,P9)光绪十四年(1888)《夹江县志》记载:“果之属,杏、梅、桃、柿……落花生。”【26】(卷4《赋役志•物产》,P17)光绪二十二年(1896)《名山县志》记载:“蔗只白茎一种,落花生,荸荠不甚佳。”【27】(卷8《物产》,P23)此外,光绪六年(1880)《重修彭县志》卷3《民事门•物产志》、光绪八年(1882)《盐亭县志》卷4《土地部•土产》、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油县志》卷10《物产》等均出现落花生的记载。至民国时期,花生在四川各地基本普及种植,不仅成都平原及盆地丘陵地带广泛种植,在西南山区如雷波、汉源、峨边、荥经等地花生也开始种植,如民国四年(1915)《荥经县志》载:“果属,梨、柿、杏……落花生。”【28】(卷二十《物产志》,P7)同年,《峨边县志》载:“蔬之属,萝菔、胡萝菔、莴苣……落花生。”【29】(卷2《食货志•物产》,P31)

此时,美国大花生,又名洋花生引入四川,进一步丰富了四川花生的品种。民国十年(1921)《金堂县续志》曰:“落花生,有大小两种”。民国十八年(1929)《遂宁县志》载:“其粒大者俗呼洋花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修广元县志稿》记载:“落花生……其粒有大小二种,粒大者称洋花生,唯小粒种现已罕见,殆有绝迹之势焉。”【30】(卷11《食货志•物产》,P10)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修彭山县志》曰:“落花生,有大小两种,大者自外来,仅十余年。”【31】(卷3《食货篇•物产》,P62)随着大花生的引进,四川花生的种植范围扩大,产量不断增多,在诸多地区成为当地大宗农产品。民国《金堂县续志》曰:“落花生,本名降豆,山地河坝地皆产之,亦为出产之一大宗。”【32】(卷1《物产》,P82)民国十八年(1929)《新修南充县志》载:“落花生,沿江各坝皆产之,治城过江楼为县境大花生市。”【33】(卷11《物产志》,P16)

这一时期,民众对花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关于记载其类属、性状及食用方法的文献进一步增加。此时,花生不再仅归类为“果之属”,光绪《青神县志》将其纳入“粟之属”,与高粱、黍子、芝麻子同类。民国四年(1915)《峨边县志》将其归类于“蔬之属”,与菠菜、白菜、青菜、石花菜并列。民国十九年(1930)《大邑县志》将花生与毛豆、豌豆、扁豆、刀豆、二季豆等作为同类,归入“菽之属”。由此可见,花生的类别属性更为丰富,其食用功能进一步扩大。同时,地方志中对花生名称、植物性状的记载更为详细。光绪《荣昌县志》记载了落花生名称的由来“落花生,藤生,花落地而结实,故名”【34】(卷16《物产》,P21)。咸丰《资阳县志》对花生的果实、花、生长过程、口味等进行了记载,“落花生,形如荚豆,蔓生黄花,花落有须如针,入土中始结实,资产不甚香松,而艺植者亦多”【35】(卷7《物产》,P15)。民国九年(1920)《绵竹县志》记载:“落花生,本谷类植物,嵇含《南方草木状》谓之千岁子,云出交趾,蔓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一苞恒二余颗,皮壳青黄色,壳中有肉如栗,味亦如之,干则壳肉相离,撼之有声,吴越人谓之长生果,岭南谓之地豆,亦可榨油,茎高尺许,多蔓延地上,为羽状复叶,夏秋之交开黄花如蝶翅,花后子房入地一二寸,结实成荚,秋末收之。”【36】(卷8《物产志》,P14)此时,花生的名称、生长过程、生存环境、颜色、形状、味道及收种时间等被民众熟知,在地方志中对花生的描述比较详实。

同时,四川民众对花生的食用方式更加多样,在诸多地方志中,出现了花生用于榨油的记载。道光《新津县志》载:“油有菜油、桐油、花生油,三种惟菜油最多,亦惟菜油良。”【37】(卷29《物产》,P25)光绪《江油县志》曰:“落花生,壳有纹,花落结子食最佳,又用于榨油,出沙地。”【38】(卷10《物产》,P1)花生在四川虽也用于榨油,但不是主要用途,民众主要是食用花生果仁,这与四川民众喜食油菜籽油的历史传统有关。此时,花生不仅可以生吃,也可炒制或煮熟食用。民国十六年(1927)《广安州新志》曰:“落花生,产沙土,蔓生细叶,花落地即成实,荚长寸许,中含三四子,雪白圆美,炒食极香,煮食配盐亦去火。”【39】(卷12《土产志》,P12)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巴县志》记载:“故以落花生名之,亦奇物也,炒食之甘香,作松子味。”【40】(卷19《物产志》,P6)民众还对花生的食用方式进行比较,地方志中出现炒花生适宜作为佐酒小吃的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修广元县志稿》载:“种子炒熟,其红色种皮即易剥落,味香而脆,惟小儿最喜食之,佐酒亦佳,生食煮食味俱稍逊。”【30】(卷11《食货志》,P23)此外,花生的各种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不仅可以供人食用,其茎叶可作为饲料养牛喂猪,花生榨油后剩余的残渣亦可用来肥猪。光绪《重修彭县志》记载:“落花生,花落须生,入土结实,名曰下箴,实既成,芟其蔓而起之,蔓可饲牛,叶可饲豕……可生食,可炒可煮,又可榨油,其饼可肥猪也。”【41】(卷3《田功志》,P32)

(二)发展创新期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四川花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提升,品质更为优越,花生在四川传播进入了发展创新期。从四川花生生产规模来看,花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稳步提升。根据《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00年,四川花生总产量为54万吨,2009年总产量为60万吨,到2021年,花生总产量达到76万吨;四川花生种植面积,1985年前后为10.00万公顷,2000年,其种植面积为23.96万公顷,到2021年,四川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29.02万公顷,接近1985年种植面积的3倍。同时,四川花生种植范围广,全省21个市(州)中有近140个县(市、区)出产花生,并形成了成都平原周边丘陵和川东北山区两大花生优势种植片区。南充、宜宾、达州、绵阳、内江、资阳、遂宁、广元等市常年稳居全省花生种植规模前列。总体来看,近年来,四川花生种植面积及产量居西南地区首位,跻身全国各省市前10名。

从花生种植品种来看,这一时期,四川花生品种多样,特色突出,且创新性强。四川地区花生品种逐渐发展成为中粒型、珍珠豆型和龙生型三种,这些品种花生产量高、外形美观,荚果呈“鹰嘴瘦身”,粒小肉紧,口感好,非常适合直接食用,这是四川花生的特色,区别于北方地区花生主要用于榨油的用途。据统计,“四川花生约90%的产量用于直接食用,用于榨油的比例极低”【42】(P55-56)。同时,四川加大了花生品种选育力度,积极利用植物基因科学技术培育新的花生品种,提高四川花生品质。经过多年努力,四川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已培育出天府花生系列优质高产品种,包括天府3号至天府30号共计22个品种。2013年,黑花生(天府28号)在四川培育成功,并开始种植,这是四川花生种植史上又一标志性成果。黑花生色泽鲜艳、粒大饱满、营养丰富、品质极优,其内含锌、硒、钙等8种微量元素及19种人体所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高蛋白、高硒、高精氨酸、高钾含量的优良特性,蛋白质、钾分别比普通花生高19%、48%【43】(P71-73)。目前,成都周边及川东地区已快速推广种植黑花生,其必将进一步优化四川花生种植品种,为民众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花生引入、传播对四川的影响

(一)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四川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花生食用价值较高,经济作物属性较强,民国时期,四川花生交易开始出现,地方志中有花生作为商品进行贸易的记载。民众通过贩卖花生,增加了经济收入,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冲击,推动了四川农村商品经济流动发展。民国《金堂县续志》曰:“食之不尽,用以榨为油,较芥油稍逊,今因价稍昂,鲜有用于榨油者,仅供人食品。”【32】(卷1《物产》,P83)由此可知,花生可用于榨油,但其本身价格昂贵,当地仍以直接食和为主。后因花生油价格提高的影响,在四川部分地区,花生油买卖量较大,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民国《简阳县志》载:“花生油,岁约出二十余万斤行销城市。”【44】(卷19《食货志》,P25)此时,有民众专门贩卖花生而发家致富,民国《简阳县志》载:“现秀贩卖落花生起家,买田百亩,从此以善传家,三孙皆举人,至今富足。”【44】(卷9《士女篇•孝友十六》,P17)民国十八年(1929)《遂宁县志》记载:“落花生,每岁能出三百万石,除本邑供用外,出境约十成之三。”【45】(卷8《物产》,P23)可知,花生在当地已成为大宗农贸商品,交易量能占到花生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当今社会,四川花生的商品属性更为突出,花生交易量更大,成为四川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首先,从花生销售价格来看,花生买卖价格较其他农作物具有比较优势。“四川花生的市场价格一直较高且较为稳定,约为菜籽油和大豆的2倍左右,是小麦和玉米的4倍以上,而花生单产与油菜籽和大豆相近”【46】(P5)。农民种植花生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有力促进了花生贸易,提高了花生产值。同时,四川民众积极进行花生加工,其花生加工产品如花生糖、花生酥、花生酱、花生芽、花生奶等经济价值更高,市场前景更为广阔,有力带动了四川花生种植业发展,对促进四川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四川农业生产结构

花生具有耐贫瘠、耐干旱的特征,适合在山地、丘陵种植。“至下等地,因谷类不生,久成无主荒田,今稍加人工,种花生即可得利二元以上”【47】。这正是花生适应性强的真实写照。四川地形绝大多数为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许多土地比较贫瘠,不太适应种植禾本科粮食作物,几近荒芜。花生引入四川,可在肥力较差的土地种植、收获,大大提高四川土地利用率。如遇旱涝等自然灾害年,其他农作物减产、无收的情况下,花生可将土地利用起来,充当救灾备荒的作用。此外,种植花生可有效节约水资源的利用,缓解四川丘陵山地农业用水紧张的状况,推动四川节水农业的发展,保护四川农业生态环境。

同时,花生对改善四川农业生产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花生与许多禾本科作物、薯类作物生长特征、种植条件不同,所需土壤养分有异,花生非常适合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或间作套种。花生根瘤具有固氮作用,“据测定,亩产250公斤荚果的花生田,其根瘤固定的氮素约为6公斤”【46】(P6)。花生可有效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来源,提升田地的肥力。“花生与需肥不同的作物进行轮作,可以调节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这对花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都是十分有利的”【6】(P43)。花生的种植,进一步优化了四川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的方式,春花生—冬小麦—夏甘薯,春花生—秋水稻,春花生—秋玉米等轮作方式被广泛运用。近几年,春花生—冬土豆的新轮作方式开始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四川作物耕种方式。四川花生间作套种方法更为多样,花生不仅与玉米、大豆、甘薯等农作物间作套种,还与核桃、柑橘、荔枝、桑树等果木间作套种,有效提高了四川土地出产率,增加了民众农业收益。

(三)丰富了四川民众饮食生活

花生传入四川后,因其“专入脾肺,味甘而辛,体润气香,性平无毒”【48】(P268)深受民众的喜爱。起初,四川民众主要生食花生,四川地方志中有“壳中有肉如栗,味亦如之”“曝干可生食”“花落结子,食最佳”等记载。至清末民初,随着花生种植范围的扩大,民众对花生认识的深入,花生的食用方式变得更加多样。炒、煮、卤、泡花生常见诸四川文献记载,花生的味道更为丰富。檀萃《滇海虞衡志》说道:“市上也朝夜有供应,或用纸包加上红笺送礼,或配搭果菜登上宴席,寻常下酒也用花生。落花生为南国中第一果,其资于民用者最广。”【49】(P72)此文主要记述了云南地区花生食用情况,作为紧邻云南,同为西南地区的四川,花生食用情况应与此相似,四川民众已广泛食用花生。此时,花生还被民众用来榨油,成为四川地区食用油的品种之一。但由于四川地区种植的花生品种多为龙生型小粒花生,出油率不高,加之,民众有喜食菜籽油的传统,花生用来榨油的比较少,大多数四川花生用来食用。花生成为四川街头巷尾、茶馆酒舍随处可见的零食小吃,吃法更为丰富,包括油炸花生米、糖熬花生米、花生酥、花生糕、椒盐花生等等。同时,在中国传统结婚仪式中有送花生的习俗,寄托了“能生贵子”“多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现如今,花生在四川民众饮食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花生成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为川菜中重要的调味料,丰富了川菜味型,造就了川菜的美味,而且成为川菜的重要主辅料,创制出诸多经典的川菜花生馔肴。作为调味料使用的花生,一般制作成花生碎末,用来调色增香,如四川火锅蘸碟,要用花生碎调味,四川凉拌菜需用油炸花生米来搭配,四川经典小吃蛋烘糕、宜宾燃面、甜水面、冰粉等,花生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花生作为主辅料,在川菜中频繁出现,蜀香花生、泡椒花生、挂霜花生是川菜凉菜的经典代表,宫保鸡丁、怪味花生、花生蒸排骨等是花生经典热菜,酥皮花生、酒鬼花生、花生芝麻汤圆等是四川家喻户晓的特色小吃。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食品科学的发展,四川花生加工技术不断进步,花生食品不断涌现,香辣、椒盐、五香等各种口味花生袋装食品以及花生酥、花生酱、花生糖、花生芽、花生奶等远销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四川“黄老五”花生品牌闻名全国,其花生酥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需要不断加以传承保护。此外,四川花生深加工产品蓬勃发展,花生高蛋白提取物应用于面包、饼干及各种糕点制作,有力改善了食品口感,提高了食品营养素含量。在古代仅作为牲畜饲料的花生榨油残余物花生饼,如今也被制成糖果、饼干、酱油等食品,以及塑料、人工合成纤维等各种工业用品。花生改善了四川民众饮食结构,丰富了民众饮食生活,推动了川菜文化的发展,未来,四川花生的食用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开发。

五、结论

花生作为四川重要的农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自康雍时期引入,其后,由川东丘陵地区快速向全川各地传播,至民国时期,四川花生在全省范围内普遍种植。花生在四川传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四川农业生产结构,推动了四川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丰富了民众饮食生活,传播了川菜文化。未来,应进一步保护传承四川花生文化遗产,挖掘提炼四川花生文化内涵,推动四川花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花生食用价值,促进四川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李璐:“迷信”话语和“庙产兴学”政策的联动——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禁止迎神赛会
下一篇:庞乃明:试论晚明时代的“利玛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