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来源,禁止任何形式商用。
网盘 日历 管理
老潘网志-20年: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将历史写在今天,把今天写进历史。今天是:
潘传振:《工业革命》主题教研体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革命是19、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演进,世界联系加强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无不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因此,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重点知识,也是高考的常考点。

首先要明确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技术革新,它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然后以时空观念的视角,明确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和主要成果。一是将工业革命时期与工场手工业时期进行对照,找到它们在时空上的不同,同时也存在某种逻辑联系,以1760年前后为节点,之前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文化、世界联系初步建立等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由此分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特别是英国的制度前提和资本、劳动力、原料、市场和技术等条件,在当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英国那样同时具备,因此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可以同样的思路进行分析,那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积累、世界市场、世界联系和自然科学等都得到相当的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二是将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和主要成果进行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大致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前后约100年,首先在英国发生,然后扩展到法、美等其他西方国家,英国在1840年前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后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他西方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集中在棉纺织、动力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特别是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和汽船、蒸汽机车等主要发明大约发生在18世纪的60、80年代和19世纪初,它们之间存在连锁效应。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前后约40年,同时发生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是某一国家的“一枝独秀”,主要发明成果集中在电力、内燃机等新型动力的出现,电力、汽车、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的兴起,钢铁、机械、铁路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等方面。其中发电机、电动机以及电灯、电话、电报等,汽油内燃机、柴油内燃机以及汽车、飞艇、飞机等,石油开采、提炼和合成及其炸药、合成纤维、塑料等主要发明大约集中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很明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突破了第一次的轻工业范畴,大部分集中于重化工业,科学发明与生产结合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加快和加深。以上背景和成果的分析也属于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

第三个步骤,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角度,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这是本讲复习的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意义都表现在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可谓全面而深远。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统一运动蓬勃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如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扩大民主范围,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得以巩固和走向成熟。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反对资本家暴力统治的工人运动逐步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新的高潮,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力量(技术力量、管理人员)开始发展。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工厂成为主要生产单位并形成制度,工业生产比重逐渐超过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产业部门,人类由水力时代进入蒸汽时代,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私人垄断组织逐渐成为生产单位,重工业比重逐渐超过轻工业成为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生活方面,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们的时间观念(竞争意识)、消费习惯和文化教育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如欧洲女性读写能力的普及和参与社会活动机会的增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照明和通讯、住宅电梯和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城市水电管网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思想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19世纪三大思想潮流的形成,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意义重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凯恩斯主义出现,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得到发展,如列宁主义的形成等。文化方面,近代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如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等。国际关系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联系不断加强,人类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加紧殖民扩张,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国际分工和世界格局逐渐清晰,亚非拉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英国占据“世界工厂”的中心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掀起新一轮殖民扩张和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殖民体系)在20世纪初最终形成。随着经济要素的快速流通,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生产的社会化推动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亚非拉地区完全沦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多中心的格局,英国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同时,因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列强在矛盾中勾结,在勾结中斗争,逐渐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

最后,关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独立发展,一步一步将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破坏性使命);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缓慢而艰难的转型历程,其中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探索、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重要史实(建设性使命)。

上一篇:陈甜:纠治历史虚无主义的智能技术亟待研发
下一篇:邢媛媛:从咖啡历史透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