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变动》备课笔记

(二)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变动:新航路开辟最深刻的影响——改变世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

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它引发了全球性流动,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对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了不同影响。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人种、物种的迁徙与交流,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动与交换,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联系,也影响到中国的发展;随着这些联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并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1.“哥伦布大交换”:新航路开辟推动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由此引起美洲及其他大洲原有族群的变化,尤其是美洲;人口迁移又促进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大交流,包括各种疾病在异地的传播,由此引起人类社会的变化,其中欧洲人带去的病原体对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影响很大。

(1)人口迁移:15—18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①欧洲向美洲移民。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始了在美洲的殖民征服活动。他们的殖民活动逐渐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与分布。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白人移民处于社会的最上层,大多生活在城市里,形成了一个美洲的欧式社会。在美洲出生、父母都是白人移民的人虽然与白人移民具有同样的血统,但在实际生活中一直受到歧视,被排斥在殖民地政府和教会的高级职位之外,也被禁止涉足某些重要的商业领域。白人移民与当地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与非洲人的混血后代、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代处于社会的底层。印第安人被集中在矿山和庄园里劳动,越来越多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沦为奴隶。到16世纪中叶,美洲的非洲黑人奴隶已达10万人。美洲逐渐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

②非洲向美洲移民。新航路开辟后,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非洲黑人,他们被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压榨、屠杀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便将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并从非洲酋长手中换取黑人,欧洲人也到非洲抓捕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罪恶的三角贸易。

③其他地区的移民。随着荷兰人来到南部非洲,欧洲人东南亚和南亚的移民越来越多,更多的中国人移居南洋,少量欧洲人来到非洲,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和南部出现了欧洲人的定居点,由此非洲、亚洲、大洋洲也都有族群混合的现象。

【延伸】(选必三)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跨地域转移:一是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大量欧洲白人、非洲黑人迁徙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锐减,美洲人口结构和族群发生巨大改变,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族群、新的文化认同和新的美洲文化;这时期的美洲文化是以欧洲白人文化为主导,吸收和融入非洲黑人文化和土著印第安文化的新的近代美洲文化;因为殖民者的政策差异,北美和拉美地区的族群和文化存在着地区性差异;

二是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统治以工业革命为转折点,牧场和矿产的不断开发,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资本,也吸引了大量自由民涌入,从而改变澳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认同,处于原始状态的原住民和土著文化遭到摧毁性打击,白人成为主要居民,欧洲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成为澳洲文化的主流;

三是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近代华工在美洲、澳洲等地从事苦力劳动,境遇悲惨,为当地开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聚族而居,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多元文化的发展。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2)物种交换:新航路的开辟,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植物方面,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主要是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葡萄等水果;美洲传入世界各地的主要是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今天世界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动物方面,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主要是马、牛、猪、羊、鸡等家畜;美洲传入世界各地的主要是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物种交换体现出双向交流、双重影响的特点,时间上今天仍在持续。物种交换与人口迁移都是以欧洲为主导。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丰富人们的食物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开发和文明交融。

另有一些致瘾性食品等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在全球流传。如起源于美洲的烟草和可可,起源于亚洲中部的大麻,以及中国和印度接壤地区的茶,源于欧洲的鸦片、葡萄和葡萄酒,非洲的咖啡等。

【延伸】(选必二)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物种由西班牙、葡萄牙带回欧洲,然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很多欧亚地区的物种同时传到美洲,包括小麦、大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水果作物,黄瓜、豌豆等蔬菜作物,甘蔗等经济作物,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传入美洲的还有鸡、牛、驴、马、羊、猪等禽畜,改变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18世纪初,原产非洲的咖啡传到拉美,成为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咖啡馆成为欧美地区社交的重要场所;物种交流的经济社会影响表现在人口增长、食物种类、饮食习惯、日常生活、经贸发展、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3)疾病传播:也称微生物的传播。各种疾病和病原体跨界传播,如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传染病流行造成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统治。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三百年里,尽管受到病毒影响,但由于物种交换带来的新的粮食供给,全世界人口并未减少。到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2.商品流动:新航路开辟推动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除了大西洋上特殊贸易的三角贸易,还有围绕中国“丝银”贸易而涵盖传统印度洋贸易、大西洋和太平洋新兴贸易的世界贸易网络。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以葡萄牙为主)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三角贸易:15—19世纪,欧非美三洲间的“三角贸易”。 由于欧洲殖民者残酷压榨和传染病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缺乏,而逐渐兴起。出程:把欧洲的手工产品(纺织品、枪支等)运到非洲;中程:把非洲黑人奴隶运到美洲;归程:将美洲贵金属、原料(蔗糖和烟草等)运回欧洲。其影响集中体现为“罪恶”和“曙光”。对非洲来说,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发展落后;对美洲来说,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同时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对欧洲来说,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来说,促进世界市场的拓展。

(3)横跨三大洋的“丝银”贸易:主要发生在16、17世纪,即中国明朝中后期。以葡萄牙澳门中转贸易和西班牙帆船贸易为主,产生的大量白银大多流入中国。其中,葡萄牙澳门中转贸易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以澳门为中转站,把中国生丝、瓷器等从印度果阿转运到欧洲,获取大量白银;葡萄牙还积极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西班牙横跨太平洋贸易又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以马尼拉为中转站,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经菲律宾横跨太平洋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如此一来,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欧洲、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全球贸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

【延伸】(选必三)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各州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商业股份公司等商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网开始(初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行扩张,逐渐形成了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网分别在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商品流动带动文化传播,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中国茶在16世纪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俄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都出现了自己的茶文化;服饰变化也体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的服饰影响法国、日本,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18世纪中国大量进口钟表,其外观也体现着自身的文化特色。

3.早期的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横向上,导致美洲、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造成世界原有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从纵向上,导致欧洲经济社会的重要变革,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并逐渐占据世界格局的中心地位。

17—18世纪是欧洲海盗的黄金时代。当时,海盗是被赞美、颂扬、效仿的英雄、爱国者。人们不以当海盗为耻,而以当海盗为荣。海盗“这个词语往往意味着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冒险精神和实现梦想的传奇”。他们的种种品行和事迹流传甚广,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而他们本身更是曾经作为欧洲人心中的民族英雄而家喻户晓!

——詹才琴《浅谈<金银岛>对英国海盗形象的颠覆》

(1)殖民扩张概况。15、16世纪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主,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加入。

15、16世纪,走在殖民前列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借助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大肆抢占殖民地,其中葡萄牙主要是在南美洲的巴西,及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西班牙则是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等地。因为两国资本主义因素不明显,抢夺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资本,在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中灰飞烟灭,其大国形象不能持久,在17世纪被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取代。

【资料】“教皇子午线”。为协调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西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后有调整。实质上是瓜分世界,平衡了西葡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17世纪,伴随荷兰等新兴大国的崛起,教皇子午线名存实亡。

17世纪,荷兰凭借着政治独立、商业发达和地理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的同时,也在亚非拉地区占领了诸多殖民地,成为17世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一度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与此同时,英国、法国不甘落后,迅速挤进殖民国家的行列,并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

17—18世纪,英国凭借工业文明优势,先后打败了商业文明的荷兰和农业文明的法国,到18世纪中期,树立起海上霸权,占据亚、非、美和大洋洲大量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其大国地位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今天仍是世界大国之一。

英国殖民优势确立的关键三步: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积极参加海外殖民活动;1652年,三次英荷战争在之后,荷兰丧失海上霸权地位;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早期殖民扩张手段野蛮而卑劣,即抢夺财富、种族灭绝、黑奴贸易,这与资本主义早期不发达水平相吻合,往往带有封建时代暴力落后的色彩。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就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移到了大西洋。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热那亚成为西班牙的银行家,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大西洋诸港口则船只往来不断,以其财富声名远扬。应当承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繁荣昙花一现,未能持久,但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卷

(2)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动

①对被殖民者(特别是非洲、美洲)而言,中断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造成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社会发展进步。

②对殖民者(欧洲)而言,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创造了条件。

【资料】商业革命:贸易规模扩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贸易种类增多(物种交流),经营方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贸易中心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地位提高。

【资料】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因为与新航路开辟同步的殖民掠夺,大量贵重金属流向欧洲,引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货币贬值,依靠收取地租的封建主势力衰落,从事工商业的资产阶级实力得到增强。

【资料】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资本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③对世界而言,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和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世界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主导的格局。

【资料】世界市场的拓展。三角贸易形成大西洋市场。欧洲列强将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等贩往欧洲,把欧洲的纺织品贩往亚洲,逐渐在亚洲形成东方市场。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通过欧洲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国际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实现,美洲、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欧洲越来越集中工业生产并指挥这些全球性贸易。这是早期殖民扩张最主要的意义。

【资料】重商主义:是中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1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了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他们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政府要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对外贸易实施垄断,鼓励扩大进口,限制甚至禁止出口,并通过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保护国内市场。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最终被古典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取代。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倍增,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宝藏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 上一篇:潘传振:《新航路的开辟》备课笔记
▷ 下一篇:潘传振:《文艺复兴》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