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备课笔记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以先天具备的条件为例,每种文明都源于直接的机遇,都是对这些机遇的迅速利用。因此,在历史的黎明时期,古代世界繁荣着许多大河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前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文明,尼罗河沿岸的埃及文明。与此类似,还有海生的文明,即大海的女儿:腓尼基、希腊、罗马。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的传承与交流》

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区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产生,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随后出现农业和手工业分工,产品互通、交换和贸易,早期城市形成。社会分工和生产劳动率的提高,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和剥削逐渐产生,社会分化为两大阶级。在阶级矛盾和征服战争中,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伴随着国家的出现以及文明向外不断拓展,古代文明之间以不同的方式不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1.文明的内涵:历史学界并无统一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1)说法一: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王巍《中华文明究竟有几千年》

(2)说法二: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相区别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和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而埃及文明和玛雅人文明则没有通常所说的城市。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各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用作一般的指南。

(3)说法三:文明发生的标志是:阶级(即宫殿或贫富)、金属工具、文字;古代文明的成就与标志是:出现了城市、贸易、简单机械、学校、科学、立宪君主制、国际法、成文法等。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

(4)说法四:文明与原始相对应,意味文明社会较原始社会有巨大的社会进步。文明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文明。从生产的基本方式和财富的基本来源角度,世界文明史可以依次划分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两大文明类型;从社会制度角度,有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循序渐进或者并列的文明;从文化形态角度,有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儒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

——《世界史:文明与文明产生的原因》

2.人类文明的产生:考古成果显示,世界至少存在300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500年文明史。

(1)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人类产生初期,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左右,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推动人类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国家起源一道,构成世界考古学的三大课题。关于农业的最早起源,仍存在许多争议。一般认为,原始农业最早产生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地区。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培植出最早的水稻;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与农业同时产生的,是最初的畜牧业,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将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如西亚的绵羊和山羊、中国的猪和狗、南美洲的骆马等。(选必二)

【资料】农业革命,即农耕的影响。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场革命,推动人类经济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推动人类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选必教材: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人类迁徙与战争,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居住环境,交通运输,文化形成与传播交流等。

①社会:农耕促使人类由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演变形成规模、稳定的社会组织,如聚落(村落、部落)、城市和国家等。农耕导致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如农民、牧民、工匠、商人、祭司、贵族和王室等。农耕促进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建立,如法律、道德、礼仪、习俗等。

原始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村落一般选择更易于取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遮阳、避雨、散热、通风、防潮等因素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建筑物平面布局及街道、院落等风格。村落既是一个空间单元,又是一个社会单元。

②经济:农耕促使人类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能够生产自己需要甚至超过自身消费需求的食物和其他产品,创造财富和剩余。农耕促进贸易和交换的发展,使人类能够通过物物交换或货币交换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商品。农耕促进技术和创新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和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如早期的采矿和冶炼等手工业技术。

③政治:农耕推动人类建立更为强大和复杂的政治组织,如城邦、王国和帝国等。农耕导致权力和权威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制度和机构来管理和控制社会。农耕导致冲突和战争的出现,使人类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势力和利益而发生暴力和对抗。

④宗教:农耕促使人类形成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宗教信仰,如神话、神灵、祭祀、占卜、仪式等。农耕导致宗教多样性和变化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宗教运动和改革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信仰。农耕导致宗教影响力的增强,使人类能够通过宗教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⑤文化:农耕促使人类创造更为丰富和精美的文艺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等,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农耕导致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农耕导致艺术传播和交流的增加,使人类能够通过艺术来沟通和互动交流。

⑥环境:农耕促使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如开垦土地、灌溉水源、驯化植物和动物等。农耕导致环境问题和危机的出现,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农耕导致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需要,使人类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农耕是一种革命性的人类活动,它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农耕产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原因和过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人类不断地适应和解决。

(2)产生的过程:农业产生后,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劳动率的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社会逐渐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等作用下,政府、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逐渐出现,国家开始形成。与此同时,城市形成,文字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人类文明产生三要素是:阶级、国家、文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中,中国学者指出,文字并非文明产生的必要要素,而把城市、阶级、国家等三要素作为文明产生的标志。

3.古代文明及其多元特点:最初的文明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及爱琴海地区,被称为“五大文明发源地”,其中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越早的文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大,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与农业最初发生地几乎完全一致,说明人类文明的产生确实和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1)多元特点及其原因:古代文明基本上独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大河流域。从地理条件的角度,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如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从历史条件的角度,不同时代造成不同的文明特点,如西亚和埃及文明产生于青铜时代,生产力相对低下,人类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自然斗争,个体独立性有限,因而较早地形成了专制传统和地区性的大国;印度在雅利安人征服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希腊国家产生于铁器时代,农民获得了较大的独立性,形成不同程度的集体统治。

【观点】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变化的根本因素。他们认为人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其主要观点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此论的代表人物有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的孟德斯鸠、德国的黑格尔和拉采尔。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用地理环境这种外因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不仅不能正确解释社会现象,而且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最终形成的不是同一种文明,而是“类型”极其多样的文明。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是与各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各环境中耕种和畜牧所居的地位的不同,随着各环境中栽培的植物和畜养的动物的种类的不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也彼此显著地不同。文明的情况也是如此,各种文明由于各自发展时与世隔绝的程度不等而相应地不同。美洲的玛雅人文明、阿兹特克人文明和印加人文明是独自发展起来的,因而,可以很清楚地将它们与欧亚大陆上较早形成的那些文明区别开来。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独特性取决于各自的所在地与中东最早的文明中心地相隔之远近。中国与中东之间相隔一片辽阔的、荒漠的地区,并有大山作屏障,因此,从古代最早时候起直至今天,中国文明一直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彼此相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古代西亚文明。古代西亚包括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公元前9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和文明产生。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发明了双轮车)。约前2900年,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它们之间的混战为地区统一和专制王权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西亚文明正式产生。约前18世纪,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阿卡德、苏美尔),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奴隶制文明发展。古巴比伦王国势力一度伸展到地中海东岸,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约旦河流域形成“新月沃地”。

前17世纪,崛起于两河流域西北方向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人建立了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古巴比伦城,但在前13世纪末因内战走向衰落。前8世纪末,发源于两河流域中北部地区的亚述逐渐强大,又一度将两河流域南部及埃及两大文明置于统治之下,成为一个横跨西亚、北非的帝国,但在前7世纪末灭亡。亚述帝国灭亡后,两河流域及叙利亚草原归属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统治。前6世纪后期,崛起于两河流域东部方向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吞并新巴比伦王国,从伊朗高原向西到小亚细亚的西亚地区都归属于波斯帝国的统治,直到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东征,波斯灭亡(文明中断)。

赫梯帝国:前3000年左右,南下印欧人的一支进入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半岛),与当地人逐渐融合,形成赫梯人。前17世纪,赫梯人崛起,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凭借铁器和马拉战车的优势,利用古巴比伦的衰落,入侵两河流域,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地区的土地。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前13世纪末,因内战逐渐衰落。

波斯帝国:前2300年左右,南下印欧人的一支向东进入伊朗高原,逐步演化为米底人和波斯人,他们在这里蛰伏很多年。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一度占领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被统一起来,西亚和希腊文明深入、广泛的交流。

古代西亚文明的主要成果包括:

①政治:汉谟拉比建立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原来的城市变为地方,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以《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体现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利益。

②经济:两河流域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以及贵族、官员、商人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土地出租。苏美尔人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前13世纪末赫梯帝国灭亡后,冶铁技术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货币,商业日渐繁荣。

③文化: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了数千年。《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兵役劳役、土地租赁和借贷、债务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古代西亚居民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里有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诞生了后被希伯来人、希腊人继承和发展为人类发展的洪水故事和方舟传说。古代西亚拥有辉煌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壁画,亚述帝国的王宫及雕刻,波斯王宫的装饰雕刻等,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威严。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3)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这里诞生过辉煌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前3100年左右,尼罗河中下游连成一片,南北埃及(上下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前16—前13世纪,埃及新王国势力向西亚地区扩展,曾与赫梯帝国争霸,一度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直抵幼发拉底河西岸。前7世纪,埃及被亚述帝国占领,前6世纪被波斯帝国占领,前4世纪被亚历山大帝国占领,前30年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文明中断)。

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成果包括:

①政治:法老制度,属于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法老(国王,“太阳神之子”)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法老之下,分设官员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②经济:埃及农业大约出现在距今7400年左右,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与两河流域一致),农业体系决定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前13世纪末,冶铁技术传入埃及。古埃及商业历史悠久,出现了产品交换的市场,国家还组织对外贸易活动。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银块作为货币。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有严格的担保程序,受法律保护。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已经广泛使用,适用于土地买卖、借贷、租赁和合伙等经济活动。

在农业文明时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作用,尼罗河定期泛滥,而两河流域是不定期泛滥。

③文化: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出口物资,众多文学作品和典籍得以保存。古埃及人创作的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涉及世界诞生、人类起源、宗教、爱情、人生观、世界观等主题内容。古埃及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巨石建筑是其特点,如豪华陵墓金字塔、众多神庙等,都足以证明其建筑和数学水平高超,其建筑、雕刻技术和风格曾影响后世希腊、罗马和波斯。阿布辛拜勒神庙(阿布辛贝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和世界文化遗产。科技领域,古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其成就曾为古罗马儒略历吸收;数学、医学方面,埃及人颇有建树,如十进制、木乃伊等。古埃及宗教是埃及文明的核心,强调多神崇拜,拥有三大主题,即自然崇拜、国王崇拜和亡灵崇拜。

(4)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在中世纪前,这里先后存在哈拉帕文明(约前2500—前1750年)、吠陀文明(约前1500—前600年)、列国文明(约前600—前400年)、孔雀帝国文明(前324—前187年)。

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哈拉帕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其创造者可能是达罗毗荼人,属于青铜时代的城市文明,现存有不被释读的印章文字,前18世纪突然消失。约前1500年左右,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向恒河流域推进,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再现奴隶制文明,史称“吠陀时代”(梵语,意为“知识”,载于《梨俱吠陀》),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开始产生。前1千纪,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到前6世纪,恒河流域城市广泛兴起,国家林立,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巩固,而出于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佛教产生。前4世纪,孔雀帝国崛起,成为第一个统一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奴隶制王朝,佛教兴盛并传播。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奴隶制达到高峰。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

公元4世纪初,笈多王朝在废墟中兴起并逐渐统一北印度地区,成为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融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印度教开始兴起。6世纪笈多帝国灭亡后,印度地区先后遭到外族入侵,直到19世纪中期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文明中断)。

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果包括:

①政治:种姓制度,“吠陀时代”形成,列国时代巩固,是一种严格的奴隶制等级制度,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婆罗门教是其理论和宗教基础。其中,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掌管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是世俗贵族,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作为平民阶层,多数是小生产者,少部分是商人;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者土著居民,非雅利安人,地位低下,其职责是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后来,还出现了更为低贱的“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种姓制度被称为古代世界最严格、最封闭、最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为了对这种新的社会等级制加以固化,既得利益集团婆罗门编造出一个神话:雅利安人主神之一婆罗摩把他创造的第一个人普鲁沙当作牺牲,按先后次序割取其部位。先后割下的嘴巴变成婆罗门,手变成刹帝利,腿变成吠舍,脚生出首陀罗。这一切为雅利安人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②经济:古印度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农民种植小麦、大麦、棉花、瓜、椰枣等作物,饲养牛、猪等牲畜,手工业者能制作精美的陶器、织物和金属制品。古印度工商业发达,与外部世界也有了相当的贸易关系,如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古代的汉朝等。

③文化:古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宗教性:“吠陀时代”出现的婆罗门教,成为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前6世纪,吠舍、首陀罗基于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广泛支持,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并在公元前后外传,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笈多帝国),首陀罗基于对现实的不满,在融合婆罗门教和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印度教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13世纪,伊斯兰教成为印度国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是印度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印度历史上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印度文化的标志性成就,其它文化成就或多或少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古代印度人在文学、科技、艺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以诗代史”,《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著名史诗,也是古印度重要的文学作品。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并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古代印度的艺术大多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石窟等,都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古代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特别是佛教文化。

(5)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先后诞生过克里特文明(约前2850—前1450年)、迈锡尼文明(约前2000年—前1150年)、古希腊文明(约前800—前338年)。

约前2800年左右,可能是源于埃及和小亚细亚的克里特文明兴起,属于青铜时代,它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先驱,以精美王宫建筑、壁画等著称于世。约前2250年,印欧人的一支亚该亚人进入希腊地区,摧毁克里特文明,建立迈锡尼文明,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约前1400年左右,印欧人的另一支多利安人进入希腊地区,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古希腊进入约前12—前9世纪末近400年的“黑暗时代”,即“荷马时代”。前8—前6世纪,铁器时代已经到来,古希腊城邦兴起,数量众多,以斯巴达、雅典为代表,典型的小国寡民和公民政治。前5—前4世纪,古希腊进入奴隶制繁荣时期的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占领,前146年被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文明中断)。值得注意的是,占领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等都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传播了希腊文化,希腊文化成为欧洲文化的底色,也成为中世纪、近代欧洲文化的源头。

古代希腊文明的主要成果包括:

①政治:希腊地区山多地少、沟壑纵横,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大多实行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以斯巴达、雅典为代表,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表现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其中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依然是少数人的民主,享有民主权利的仅为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等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在基层治理方面,古希腊实行村社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选必一)在雅典,前594年梭伦改革、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和前443年开始的伯利克里改革是推动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三次重要改革。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公民法庭手中。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大部分官员由抽签产生,一年一任,接受监督,随时可被罢免和审判;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公民审判员多达6000人,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在斯巴达,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30人终身任职;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是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不利于充分发挥作用。

②经济:铁器时代已经到来,但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希腊主要发展山地农业,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后,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不适于种粮食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绝大部分用来出口,形成了古代世界堪称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各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海外贸易更是活跃。古希腊的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商业等功能。

希腊本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希腊人会把目光投向东方。希腊半岛的数条山脉由西向东不断延伸,形成爱琴海中无数岛屿,而这些岛屿又成为横跨爱琴海的商路基石。最优良的港口全部位于东海岸。

——查尔斯·佛里曼《埃及、希腊和罗马》

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可以穿波斯的拖鞋,睡雅典的床铺,枕迦太基的枕头。”

——《剑桥古代史》

③文化:前5—前4世纪“古典时代”政治上的相对自由刺激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繁荣,被称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和欧洲文明的源头。“三大哲人”、荷马史诗、悲剧喜剧、史学、雕塑建筑艺术等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性成就。(选必三)

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哲学家们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称“三大哲人”,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重视理性、道德和教育,述而不作,被誉为“西方的孔子”,代表主张有“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使得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之死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柏拉图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使哲学发展到思辨、抽象的新阶段,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创立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众多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推向顶峰。

【资料】轴心时代: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年出版)

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作是《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又蕴含着大量的史学信息;最高成就是城邦时代的戏剧,代表人物是“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鸟》;希腊神话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诸神形象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生动丰满,多姿多彩。古希腊神话和戏剧等,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古希腊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作是《掷铁饼者》、维纳斯雕塑和帕特农神庙。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誉为“史学之父”,其《历史》开创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古希腊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希腊字母),在前776年召开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长期的宗教熏陶中所形成的自由、唯美、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已成为古希腊民族文化现象中最基本的精神特征。

(6)上古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显示,中国至少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以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等为代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生生不息,绵延至今。与古巴比伦王国文明、埃及王国文明、印度哈拉帕和吠陀文明、希腊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同时存在的,是中国处于奴隶制的“三代”时期,即夏(约前2070—前1600)、商(约前1600—1046)、西周(前1046—前771),分别是奴隶制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 上一篇:张杰:论《史通》开启的关于体裁、体例、文辞与史书编纂的讨论
▷ 下一篇:陈晓珊:2021—2022年明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