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备课笔记

十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中共二十大报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2022年10月)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1)提出:“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内涵: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包括: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3)建成: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2021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搬迁,“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4)意义:我国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启了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

——《中国共产党简史》

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1)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一是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二是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三是外汇储备稳定。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十余年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一。四是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13657亿斤,比2012年增产11.5%,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5—2021年,谷物总产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肉类、水果、花生、籽棉、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保持世界第一。五是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实施,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74.3%,2013—2021年年均增长6.4%,其中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汽车、微型计算机和手机等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整个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选必Ⅱ】现代中国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农牧渔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经营逐步实现现代化,表现为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农场化、集约化、规模化,加上育种技术的突破,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实现十九年丰,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粮食储备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冷冻食品工业蓬勃发展,冷链物流产业规范发展。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受到重视,通过《粮食问题白皮书》《食品安全法》等政策法规,以最严格的标准、监管和惩罚,有效保证粮食和食品安全。食物生产、储备的现代化,食品安全的保证,为人们提供丰富、营养、健康的食物来源。

(2)基础设施领先于世界。一是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突出。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7万公里;现代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二是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宽带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实施,信息通信服务较快发展,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高,5G网络发展势头强劲。三是机场港口、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原煤、天然气、原油供给稳定,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领者。

(3)科技创新突破性进展。一是自立自强加快推进。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三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选必Ⅱ】现代中国科技进步、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生产方式由粗放式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极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电子商务和全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社会带来极大便捷。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电子商务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等,推动人们生活日益现代化。

(4)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1万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城镇化率达到64.7%。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选必Ⅱ】现代中国城市化、交通运输与医疗卫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现代交通成就巨大,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居世界第一,航海、航空事业不断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新的生机,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并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选必Ⅰ】现代中国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

(5)国防和军队改革历史性突破。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牢固树立战斗力这根本标准,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国产航母、新型核潜艇、歼-20、运-20、东风系列导弹等大国重器列装,军队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6)结合选必教材的相关内容,新时代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还包括: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人权得到更好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选必Ⅰ】现代中国法治建设。5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以1954年宪法为根本,制定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法令,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以1982年宪法为根本,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法制”改为“法治”,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2004年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中共十八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颁布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平安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②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选必Ⅰ】现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劳动模范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为代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形成了特有的时代风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90年代“文明城市、村镇、行业”三大系列文明创建,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0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共十八大提炼概括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和广泛传播,不仅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道德模范,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选必Ⅲ】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育、践行和传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的重要启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文化自信已经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2022年10月习近平《中共二十大报告》

【选必Ⅲ】现代中国文化传承与保护。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学校教育的发展完善,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全方位保存、展示文化遗产,以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非遗公约》,颁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了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截至2023年,中国现有世界遗产57处,仅次于意大利的58处,其中自然遗产14处,世界第一,双遗产4处,与澳大利亚并列第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项目43个,世界第一。其中,湖北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十堰武当山、恩施土司、神农架(自然遗产)、钟祥明显陵。

③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选必Ⅰ】当代中国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到中共成立百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又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选必Ⅰ】现代中国人民币制度和关税制度。人民币是新中国的法定货币,其发行始于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2月)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发行坚持三条原则: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颁布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改革开放后,强化关税法制化建设,修订完善关税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80年,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此后不断修订完善,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选必Ⅰ】现代中国干部人事和公务员制度。干部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管理下的分类管理干部的制度。改革开放后,改革完善干部制度,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并进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全方位推进和改善,推动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3.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应对各类风险挑战,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党和国家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1)应对深刻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2018年以来,以美国单方面制造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实行遏制打压为代表,面对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单边霸凌等逆流,我国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坚定站在历史前进正确的一边。

(2)港澳长期稳定发展。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2019年6月,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充分暴露出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中央政府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打击和惩治暴力犯罪活动,止暴制乱,恢复秩序。2020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将其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实施,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作出法律化、规范化、明晰化具体安排。国家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澳门保持了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资料】粤港澳大湾区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3)台湾问题。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中共引领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给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有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针对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及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等猖獗行动和严重挑衅,中共十九大鲜明指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共二十大重申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由中国人自己决定。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4)国家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5)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同时,对全球抗疫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担当。

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使中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两大思想,三大行动)

(1)思想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①背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变化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精心谋划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领域外交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战略任务。

②内涵。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其内涵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2)思想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背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过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风险和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人类的未来感到担忧,希望有新的智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②提出。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向国际社会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呼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③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7年3月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这一理念集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必然趋势,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3)行动一: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

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③截至2023年3月,已同182个国家建交,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资料】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框架,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4)行动二: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

①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②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中国在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始终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截至2019年底,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举办了100多期减贫培训班,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减贫专业人才近3000人。不断深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共建“一带一路”对接,打造减贫和发展新引擎。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强大动能。

——齐玉《积极促进国际减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诸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5)行动三: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

①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月,累计已同1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发展与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以自身的发展经验和发展动能带动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而又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以它的发展导向性、组织开放性、多元合作性、成果共享性吸纳了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共建,同时也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远播世界各地。

——王同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性公共产品的视角》

②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位。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选必Ⅰ】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50年代,按照“一边倒”的方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热潮。1954年4月,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得到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的形象和作用。1953年12月,与印度政府就历史遗留问题谈判期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确认这一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达成协议,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

60年代,国际形势大分化、大改组,确立“两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争取“中间地带”,积极支援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赢得友谊和信任和良好的国际声誉,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与此同时,1964年同法国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一条线,一大片”,迎来了第三次建交热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交等重大成就,极大改善中国外交环境,拓展了外交舞台。

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调整为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世界“两大主题”,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把巩固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外交成就主要包括: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解决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建立与东盟“10+1”领导人会晤机制,与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关系取得新进展。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平台,协同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外交工作实现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并取得重大成就。中共十八大后,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框架,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共享中国智慧。中共二十大提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资料】“五个必由之路”: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号召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并将其上升为“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高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潘传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备课笔记
▷ 下一篇:沈传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