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潘传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备课笔记

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1)应对风险挑战。80年代,成功平定“1989政治风波”。90年代,应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夺取“1998抗洪抢险”、反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等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进入21世纪,战胜“2003非典”疫情,夺取“2008汶川抗震救灾”的胜利,成功应对“2008国际金融危机”等。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迅速加剧,经济增速急剧下滑,对外贸易出口困难,就业压力迅速加大。党和国家将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形成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揽子计划。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经济止跌回升,全年增长9.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8.7万人遇难,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起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活动,最终夺取胜利,展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08—2010年间,党和政府还带领人民取得抗击南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恢复重建的胜利。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拉萨等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坚决打击了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2)经济快速增长。80年代,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1984—1988年的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工业产值达6万多亿元。“七五”(1986—1990)计划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提前实现了“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9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三年完成。“九五”(1996—2000)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多万亿元,年均增长8.6%,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2006年取消农业税并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实现8年连续增长。

(3)切实改善民生。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和福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讲,民生的八个主要方面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交通等。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9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8.9%。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人数超过13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概念】“两免一补”:从2004年开始,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学杂费,并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这项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另外,2008年,全国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

(4)科技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点项目取得突破。80年代,科技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1983年(长沙)国防科大成功研制亿次计算机“银河-Ⅰ”,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1988年(北京)中科院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1985年开工建设,我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并网发电。90年代,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1999年“神威”计算机问世,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3840亿次,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进入21世纪,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杨利伟);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活动;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概念】“863计划”:根据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1986年3月提出的建议,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高技术领域(后增加海洋技术)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这一计划的组织实施,对我国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5)基础设施建设。90年代,国家实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到2011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1)“一国两制”理论。“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

①内涵:就是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背景: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进行了实践。

③形成: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针对台湾的九条声明;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1982年新宪法确认这一基本方针。

④意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也为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

(2)“一国两制”实践:香港、澳门问题

①港澳问题:香港问题(1842年香港岛、1860年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九龙);澳门问题(1553年定居权,19世纪后逐步侵占澳门)。

②港澳回归:1984年和1987年,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中英、中葡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③回归意义: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④繁荣发展:港澳回归后,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关系和交流合作,港澳地区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

(3)“一国两制”的展望:台湾问题

①台湾问题的形成: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1885年升格为台湾省;1895年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两岸相隔。

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方针,实现停火;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打破冰封;1992年海协会、海基会商谈,形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1993年汪辜会谈,建立两岸制度化联系与协商机制,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以法遏独,以法促统”;2005年“胡连会”,两党领导人首次握手,达成多项共识;2008年两岸“三通”(双向通邮、通商、通航),两岸关系迈开实质性步伐;同时,大陆方面还实施多项对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在学术、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交流交往不断深化。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等五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

(1)80年代: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①政策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政策实现战略性调整,主要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②两大主题。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论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③外部环境。中日、中美、中苏关系实现友好或正常化,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④建交国家。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54个。

(2)90年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①大国关系。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欧盟等建立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与美国侵犯中国主权和挑起事端等霸权行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②周边关系。积极巩固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与东盟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1997),倡导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签署);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③多边外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亚太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进入21世纪: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①总体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②外交活动。外交活动积极而富有成效,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周边关系取得突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0),签署中国—东盟《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3),发起成立博鳌亚洲论坛(2001),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3),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2006),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2009)。③全球治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上一篇:周积明:从道德批评到历史认识——宋至清关于三国正统书写者的评论转向
▷ 下一篇:潘传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备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