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李金涛:照亮“千古一相”的背影 ——评《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9-13 

作者:李金涛 

原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金涛(1977-),男,河南开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

摘 要: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爬梳大量史料,以张居正改革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形成及其演变,揭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拓展了张居正研究领域。该著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既注重宏观的整体考察,又注重微观的个案分析,还注重史料钩沉与田野考察相结合,以及以点带面的交游考,立体呈现了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复杂性,深化了张居正改革研究。

关键词:张居正改革群体;问题意识;史料钩沉与田野考察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020(2023)04-0135-04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明神宗初年担任首辅,推行“万历新政”,成就斐然,扭转了嘉隆以来的衰颓之局,实现了明朝中兴,“十年内,海宇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钱至四百余万。”【1】明人李贽称其为“宰相之杰”【2】,清人蔡岷瞻有言:“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3】,近人梁启超誉其为“有明一代惟一之大政治家”【4】,今人韦庆远赞其为“千古一相”。然“万历新政”的推行并非仅凭借其一己之力,当时也有诸人参与其事,《明史》言:“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5】

明清以来学界多研究张居正其人、其事、其思,却鲜有对参与其改革的成员进行系统研究。冯明博士新著《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30.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该著)独辟蹊径,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爬梳大量史料,认真修改而成。该著以张居正改革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形成及其演变,揭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拓展了张居正研究领域。该著亦为吴琦教授主编“明清群体?社会研究”丛书的又一代表性成果。

一、鲜明的问题意识

该著问题意识突出,针对张居正生前声称其“不敢昵私交以树党与”【6】,张敬修认为其父“自登仕籍,康厉守高,不植党与”【7】,以及韦庆远强调张居正“在万历时期进行的长达十年的改革,基本上是依靠一己的权力地位和个人威望魅力以推动的,内阁同僚多心怀叵测,文武大吏中实心诚意襄助,矢死靡他的亦少,基本上是实行人治方式”【8】的观点,通过史料梳理,开宗明义提出了“张居正改革群体”的概念,认为:“当时确有一批人被张居正重用或追随张居正……张居正改革群体分为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核心成员指受张居正重用,为某项或各项改革措施主要推动者或执行者,有的与张居正还存在紧密私人关系。边缘成员指未参与具体改革进程,但追随张居正,对张居正改革有一定影响。”(第43页)

继之,作者从史料中剥离出张居正改革群体70人(第43-44页),使得在张居正研究中少有人关注的这一重要政治群体首次整体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如吴琦所言:“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地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围绕这一改革运动,形成了‘党附’张居正的改革群体。这个群体,在张居正登上内阁首辅的位置、酝酿改革方案以及推行改革的全部过程中,一方面,人员在不断出现变动,这个变动的过程意味着张居正与群体成员不断的相互选择;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对于张居正实施政治抱负、推行全面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

第二章“张居正改革群体构成”,结合张居正个人命运与政治地位的变化,以俺答封贡、刘台案、“夺情”之争、万历大婚、清算张居正等标志性事件动态呈现张居正改革群体的演进过程,使人们对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形成、分化与解体有清晰的认识。继而从地缘、学缘、事缘、血缘、姻缘等角度梳理了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的来源,反映了该群体具有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共同性。最后总结出张居正改革群体具有以“楚人为重、南人为主,楚官经历、终南捷径,进士为主、他途甚少,官员精干、巡抚为主,一个中心、多元互动”(第198页)的主要特征,提炼出该群体实际囊括“从中央的阁臣、部臣到地方的督抚、州县官”(第198页)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此乃与明代阁臣、言官、武将等政治群体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张居正能顺利推进改革的关键之所在。

二、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该著既注重宏观的整体考察,又注重微观的个案分析,立体展现了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多面相。

宏观上,张居正改革是明代中后期重要的政治改革活动,也是嘉隆万大改革的最高潮。第四章第四节“彼文忠,此文忠:从张璁兴革到张居正改革“,从嘉隆万大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考察张居正改革与张居正改革群体,并与嘉靖革新、张璁兴革群体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从改革范围、力度、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张居正改革对嘉靖革新的承继与扬弃。其次,从君臣关系、改革群体素质、人政治素质探讨了张居正改革超越张骢兴革的原因。特别在改革群体素质上,指出张璁的改革群体以“大礼新贵”为主,但张璁个性跋扈,与改革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张璁与兴革群体成员的矛盾,尤其是主要成员之间的矛盾削弱了其中枢领导能力,影响了兴革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分化了自身力量,影响了改革措施的推行和进度,为反对派提供了攻讦口实”(第192页)。而张居正处世圆融,知人善任,故改革群体具有较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参与张居正改革,并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群体。这个群体大部分汇集了明朝当时的精英分子”(第191页)。最后,指出“张居正改革承继张璁兴革,把‘嘉隆万大改革’推向高潮,在其基础上拓展与超越。……张璁兴革主要是针对王朝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而张居正改革则是在张璁兴革基础之上,不断深化改革措施,拓展改革范围,将改革系统化和制度化。”(第196页)

微观上,该著则通过专题形式考察了张居正改革群体在张居正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揭示了张居正改革群体的内部运行机制。在第三章“张居正改革群体与万历新政”中,分别从军事防御、赋役改革和漕运治理方面探讨前述问题。如推行一条鞭法是赋役改革的重要内容,张居正分别在江西、福建、应天等地推行一条鞭法,并选拔潘季驯、庞尚鹏、宋仪望、胡执礼分别担任江西、福建和应天巡抚以主其事,以上4人皆为张居正改革群体重要成员,且嘉靖末潘季驯、庞尚鹏分别在广东、浙江推行一条鞭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推行一条鞭法触犯了一些勋戚权贵的利益,阻力重重,张居正赋予这些巡抚“兼理军务”的权力,严惩“贪残,畏缩误事者。”【10】同时,为了确保政策的连续,张居正注重地方巡抚的人选,如接替宋仪望担任应天巡抚的是胡执礼。为确保一条鞭法的顺利实施,除了官方文书之外,张居正积极发挥私人书牍的作用。从双方的书牍往来中,既可以看到这些巡抚向张居正汇报一条鞭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也可以看到张居正对他们的赏识、鼓励、期望和支持,甚至出谋划策,如张居正与宋仪望之间的《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答应天巡抚宋阳山》等;还有张居正希望巡抚继任者对任政策的萧规曹随,如张居正与胡执礼之间的《答应天巡抚胡雅斋言严治为善爱》等。此外,张居正还非常关心基层官员,如江陵知县朱正色力推一条鞭法遭到地方权贵报复,张居正闻讯后,致信湖广巡抚向程,对其高度赞誉:“江陵尹朱正色均差之议,其中综理精当详密。此君初任,人皆以为刻核,仆独爱其明作,今观其所建立,必为良无疑矣。”【11】正是有了地方巡抚和州县官的通力合作,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才得以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张居正改革群体多为当时的一流人物,为张居正精心挑选,在军事防御上重用谭纶、王崇古、方逢时、戚继光、李成梁、凌云翼、曾省吾等,赋役改革依靠庞尚鹏、耿定向、劳堪、宋仪望、潘季驯等,漕运治理依靠吴桂芳、潘季驯、凌云翼等。有些人还从事多个领域,如潘季驯、凌云翼、张学颜、庞尚鹏等。

三、史料钩沉与田野考察相结合

该著史料翔实,文献资料丰富。据笔者统计,该著大致利用了碑刻1通、家谱2部、口述史料6则、正史7部、杂史15部、地方志49部、古代文集76部、笔记18部。今人学术著作148部(含海外7部);学术论文364篇(含海外2篇),其中期刊论文264篇、学位论文58篇、辑刊论文29篇、报刊论文11篇、其他论文2篇。

该著作者在爬梳常见史料和研读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还发现了一些稀见史料,并考证了一些史料,厘清了张居正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如通过梳理正史、杂史、明清文集、笔记等,特别是细致梳理张居正与这些成员之间的往来书牍,才最终确定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的范围、人数和名单,明晰了张居正与这些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整理出张居正改革群体构成表,成为该著立论的基础。该著梳理了《张居正集》中所收录的张居正向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中的55人致函456通,时间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其中隆庆六年(1572年)担任首辅后致函361通,占总数的79.2%。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认为其书牍价值甚高:“我早年读《张居正全集》时,特别重视其中书牍部分,认为短小精悍,中多激励之语,足以立懦廉顽,使人读之气壮。又曾手抄其名言警句,成为一册,间加笺释,用为蓄德之助。……直到今天,这一部分文字,仍是我们必须认真阅览的重要部分。尤其对每个用于任事的人,有坚定意志、振奋精神的巨大作用。”【12】利用书牍来指导改革群体成员推行改革措施,是张居正施政的重要手段。张居正当首辅前就与这些成员中的很多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联系,为其后迅速组建改革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张居正集》收录有致耿定向的9通书牍,耿定向的《耿天台先生全书》也收录了致张居正的6通书牍。早在嘉靖末,耿定向任职甘肃巡按御史,张居正就曾修书,言及当时政局:“长安棋局屡变,江南羽檄旁午。京师十里之外,大盗十百为群。贪风不止,民怨日深……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顾世虽有此人,未必知,即知之,未必用,此可为慨叹也。”【13】耿定向则回函认为:“两都奕局又经一变,局中着数,惟不自以身为枰子者,眼方醒也。顷所措列,似幸不甚大戾人意,继此不审,又若何矣。”【14】当张居正推行改革时,重用耿定向为福建巡抚,负责清丈田亩。期间,张居正向耿定向致函6通,不但为其治闽出谋划策,“人物品流,亦无定论,惟在试之而责其成功。毋徇虚名,毋求高调,则行能别矣。韩信驱市人而用之,卒以成功。赏罚明,信任当其才也”【15】,还认为“丈地亩,清浮粮,为闽人立经久计,须详审精核,不宜草草。各经委正官,朝觐毕,即促之赴任。”【16】

作者在爬梳史料基础上还非常重视田野考察,以厘清文献记载中的一些可疑之处。如为了弄清顾璘赠送少年张居正所佩束带的材质,于2010年9月到北京定陵考察万历皇帝地宫和随葬品。作者发现张居正《答宜都知县许印峰》的书牍中提及“远祖孤茔,辱垂青扫拂,存没不敢忘,便此附谢”【17】,却未告知“远祖”是谁,葬于宜都何处,于是梳理张居正撰写的《先考观澜公行略》、张敬修撰写的《张文忠公行实》、康熙《荆州府志》、同治《宜都县志》、张居正家谱《太岳宗谱—清河流芳,并实地考察湖北省枝江市白洋镇古迹遗存,指出该镇民间流传的“张公唐望国老之墓”和同治《宜都县志》记载的“唐公望墓”并不是张居正曾祖父张唐望墓,而应是张居正高祖张旺与其父张唐的合葬墓,与《太岳宗谱》中张旺卒后“附葬白羊”的记载相符。

四、以点带面的交游考

张居正作为从湖北走出去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治家,有浓厚的桑梓情怀。他的青少年时期生活于湖北,他早期在湖北的人生经历对其后来的政治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学界对张居正与湖北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该著第四章用两节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二节“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从张居正对湖北地方事务的重视、张居正在湖北的人际关系网络、张居正居乡期间的政治成就等方面,揭示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的多元关系,揭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特别是在张居正政治生涯中,湖北士人和在湖北任职过的官员发挥了关键作用,“江陵作相,九列公卿半系楚人。”【18】在张居正改革群体中,湖北士人占有相当比例,如钟祥人曾省吾、应城人李幼滋、夷陵州人王篆、嘉鱼人方逢时、黄安人耿定向等,以及在湖北工作过的地方官员,如徐学谟、赵贤、凌云翼、朱正色等,都是张居正改革的中坚,故张居正不禁感慨万千:“明兴以来,国有艰巨之事,众所僎愞观望而不敢承者,率楚人当之。”【19】该著认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湖北是张居正改革思想的策源地、改革措施的“试验场”和改革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基地。第三节“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再次回乡为中心”,通过研究张居正于嘉靖、万历回乡时的不同作为,指出嘉靖年间归乡时,处于人生低谷的翰林院编修张居正立足湖北,形成了改革思想的雏形,为他在万历初年有序推进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万历初年归乡时,处于人生巅峰的首辅张居正放眼全国,逐渐把改革思想的雏形变为现实,同时其人生与政治生涯潜在的危机四伏,改革事业在艰难中推进。此两节内容的研究,极大凸显了湖北在张居正人生、政治生涯及其改革中的影响力,说明了湖北在张居正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该著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诚如吴琦教授在《序》中所言:“第一,通过张居正改革群体的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如何借助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和政治资源,实现其政治目标和政治意志。第二,张居正改革的举措是多方面的,推行的程度和效果也不一,在改革的进程中,张居正是如何通过其改革群体去分别推行和实施的?导致不同成效的具体原因何在?第三,将张居正改革群体置于整个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对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群体具体而微的研究,总结历次政治改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第4页)该著第四章标题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晚明政治格局”,但其整体论述还比较薄弱,实际是在重点考察张居正与晚明政治格局的关系,而对张居正改革群体如何来影响晚明政治格局并未展开深入论述。

总之,《张居正改革群体》一书从群体研究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梳理,结合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使张居正改革群体得以从政治巨人的身后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而深化了张居正改革研究,颇具创新性,值得向学界推介。

《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作者简介

冯明,1981年 2月出生,湖北宜都人。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 (现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和 2011年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分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荆州市张居正研究会理事,三峡大学水利水电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和三峡大学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明清史、区域文化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厅局级项目8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重大攻关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著有《清代湖北义学研究》,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理论月刊》《中国民族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以张居正改革群体为研究对象,将张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历史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及其演变,揭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

本书贯彻实证研究,在充分研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搜集和整理明清以来有关张居正改革群体的文献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档案、文集、笔记、家谱、碑刻、口述史料等,注重新史料尤其是地方文献的挖掘,从文献中发现历史的多面相。突出社会史群体研究的视角,通过宏观的阶段把握和微观的个案分析,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的特征、价值倾向及互动等,注重政治史研究与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相结合。通过梳理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国家政治运作、社会生活变迁、利益关系平衡等重要问题,深刻阐述张居正改革群体在明代中后期社会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影响,为我国在新时代深入推进改革事业提供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略

◁ 上一篇:王志翔:驳“夏代否定论”
▷ 下一篇:杜恩义:袁世凯绝非肇造民国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