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卜宪群:“彼此契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10-13 07:03 发表于北京

作者:卜宪群,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4期,原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历史考察》,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6月21日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哲学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在“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前提下的相互结合。

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中华文明具有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传统,王朝交替与文明演进呈现出并行不悖的趋势。但明清以降中国社会在经济关系、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领域呈现出来的变化显然不同于既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市镇繁荣与市民阶层的涌现,推动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和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使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维新变法和外来思潮的涌入,抵抗列强入侵与清王朝的覆灭,都意味着古老中国在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转型上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传入中国,并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明清以降的社会转型与近代以来改造传承古老中华文明的历史要求。近代中国曾经选择了很多条道路,但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契合中国人民的追求,契合中国社会实际,才能承担起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重任。

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性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自先秦以来广纳众采、博大精深、与时迁徙,不仅与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相得益彰,更集聚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永恒价值。中国延续不断的史学体系记载了自三皇五帝至今的沿革脉络,炎黄被中华民族奉为共同祖先。“二十四史”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都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道统说,不仅贯穿对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也成功塑造出各历史时期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历史认同。从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清理学,到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继承创新、开放包容的独特品格,它与马克思主义追求普遍真理的基本精神殊途同归。

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元素与唯物史观的高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思维、历史思维、文化思维具有内在联系。五行说、阴阳说,证明中国哲学很早就有朴素的唯物观和辩证法的思维因素。中国人注重“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证明中国哲学包含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认识。《礼记》“天下为公”的“大同”说,包含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求,包含着中国人对客观历史规律的探讨。中国人注重“食货”的经济意识,与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谋而合。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人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 上一篇:谢惠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两个结合”的产物
▷ 下一篇:李昕升:玉米角色的历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