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戴向明:中华文明是向心格局的文明体系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10-03 07:01 发表于北京

作者:戴向明,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3期,原题《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摘自《历史研究》2022年第1期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表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在几个主要文化区先后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彼此间又有密切交流互动,汇集成了巨大的“文明丛体”。在距今5000年前,中原和海岱地区、江汉和环太湖地区,以及燕辽地区,就已发展出程度不同的区域文明,各自都有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轨迹,属于“原生文明”。其中长江中下游的稻作文明更是呈现出领先势头,而且良渚率先孕育出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到距今40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走向衰微,黄河流域则持续发展,特别是在黄河中游的黄土地带也形成了以陶寺、石峁为代表的“雏形国家”。

此外,北方地区(石峁文化)、西北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和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宝墩文化),此时都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情况,从长期滞后的小规模的简单社会,爆发式地跃入复杂的分层社会,有的还产生了早期国家。但这些文化区都可以说是从中原文化区分离出的,受中原等外界的强烈刺激和影响(四川盆地及周边还直接受到西北地区和长江中游的影响),可谓“次生文明”。所以,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华文明就已经蕴涵着一种有中心、有外围的圈层结构,以中原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

到二里头文化后期,各地大型社会集团纷纷解体,几乎只有中原腹地的夏王朝强势崛起。此后商周王朝接续发展,文明持续繁荣,成为东亚文明中心。夏商周三代经碰撞而凝聚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夏族群和汉民族的根基。而周边地区,或如齐、鲁、燕等地被中原文明所覆盖,或如荆楚、吴越那样受到中原强烈辐射,或如西南的巴蜀虽偏居一隅但同时也有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原文明因其居中的地理位置,能够不断汇聚、融合不同的族群和文化,不断迸发创造力,既能广泛吸收周边长处,又向四周辐射影响,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双重特征,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文明形态和更强的发展势头,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主导力量。

从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延续发展到五千年前孕育出人类最早的文明,再到历史时期接连不断演进。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和环地中海文明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环地中海文明展现出如下特点:文明中心不断移动转变、此起彼伏,相互征服替代,而且每个单一文明体都因后来者的冲击而中断,只是某些文明因素被征服者所继承、传递。中华文明则呈现出相反的特点。自青铜时代开始,中华文明长期以中原华夏族群、华夏文化为主体,形成了一个连续而稳定的文明中心和“重瓣花朵”式的向心格局。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不断吸纳、融合周边族群与文化,形成一个周边不断向中心汇聚、内部足以更新循环的文明体系。此后,不管政治地理中心有过怎样的变化,承载“天下”的文化内核从未丧失,中华文明也得以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 上一篇:王赟鹏: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现代化扫清障碍
▷ 下一篇: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