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邓涛:清代经略边疆超迈前朝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07-30 07:01 发表于北京

作者:邓涛,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1期

为稳定边疆,实现长治久安,清朝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情况,推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的策略。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的集大成者。清朝统治者在不同的边疆地区推行不同的治理模式,使得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更具有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取得了超越过往朝代的成就。

驻军维护边疆稳定

驻军在平时可以威慑离心和分裂势力,动乱时可起到平定叛乱、反抗侵略、稳定地方的作用。清廷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治理,因不同的驻军情况而取得不同效果。总体来说,驻军较多的地区相对稳定,驻军较少的地区次之,完全不驻军的地方最不稳定。

哈密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通衢要道,也是连通天山南北的交通枢纽,“西南通吐鲁番,为天山南路之咽喉,北通巴里坤,为天山北路之冲要”。清军击败了控制哈密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哈密回部顺应历史大势归附清廷。基于哈密的重要交通地位,清廷将其视为经略新疆的前沿,在当地驻扎大军。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廷派兵至哈密,协助哈密抵御漠西蒙古。康熙五十六年,增建哈密新城,“为官兵驻防之所”,清廷在哈密驻军更加稳定。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清廷在哈密设立提督,“派提督一员,驻扎哈密,节制两处驻防之总兵”。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之后,虽然裁撤了哈密提督,但保持在哈密长期驻军,“设哈密协副将以下将领八人,兵八百名”。驻军是哈密回部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雍正九年(1731),有地方官员怀疑哈密回部私下投靠漠西蒙古,雍正帝反驳道:“我之军力,能庇护哈密,哈密自不为贼人所用。”在雍正帝看来,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持藩部对中央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未驻军或驻军不足是清代西藏出现动荡的重要原因。顺治时期,经清廷延请,五世达赖赴北京朝觐,清廷“赐以金敕、金印,授为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此后,历任达赖都须经清廷册封方才名正言顺。但顺康时期,清廷并未在西藏驻军,准噶尔部得以插手西藏内部斗争,于康熙五十六年派兵占领拉萨,控制西藏。康熙五十八年,清廷“遣兵进藏,立即讨平之”。

雍正初年,因后勤供应不足,清廷撤回平叛后保留的少量驻藏军队,并在西藏实行噶伦联合掌政制。雍正五年,由于噶伦政府内部矛盾,西藏出现动荡。平定局势后,清廷委任后藏颇罗鼐作为管理西藏的助手,并设驻藏大臣和驻扎绿营兵,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四年(1739),颇罗鼐被清廷册封为多罗郡王,成为西藏政治地位最高的贵族,积极配合中央在西藏施政。

乾隆时期,四川总督策楞称:“西藏原驻兵……止五百,然数年来安静无事,未始不赖乎此。”遗憾的是,经承袭颇罗鼐爵位的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奏请,乾隆帝同意裁撤驻军。乾隆十五年,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反叛迹象已十分明显,驻藏大臣同中央联络日益不畅,驻藏大臣傅清等不得不依靠仅有的100名士兵,杀死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但傅清等人亦被叛军杀害。随后,清廷吸取教训,确立在西藏长期驻军的定制,并授予七世达赖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的权力,设立政教合一的噶厦政府。乾隆末年,清廷在两次击退廓尔喀的入侵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在拉萨、日喀则、江孜、定日等地驻军员额,详细规定军队编制、兵丁征调和军队装备等,完善西藏的常备驻军制度。

因俗而治保境安边

为稳定边疆,实现长治久安,清朝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情况,推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的策略。

乾隆时期统一新疆后,清廷采取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将新疆划分为伊犁、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四大军政区,并根据各地民族特点,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民政管理系统。

其一,清廷在南疆各城和北疆伊犁维吾尔聚居区内推行当地原有的伯克制度,同时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取消伯克世袭、改由朝廷任免升调,制定品级、颁发印记,各城伯克归当地驻扎大臣统辖等。这些改革使伯克从原来的贵族官僚逐渐转变为清朝的地方官员,有效抑制了伯克的离心倾向,维护了统一局面。

其二,在漠西蒙古各部广泛实行盟旗制度。清廷将蒙古原有的鄂托克、爱马克体制改造为盟旗制,封王赐爵,委署各部落地方首领管理其内部事务,职务可世袭,并对所辖本部事务有较充分的自主权。此外,在部分盟旗地区又设立将军一职加以统驭,当地的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均受清朝地方官员节制,如此,既维护了满蒙关系,又确保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其三,在乌鲁木齐以东汉人较多、与中原联系密切的地区推行州县制,设镇迪道,下辖镇西府和迪化直隶州,隶属甘肃行省,其民政管理与内地州县基本相同。通过州县制,清廷很好地控制了乌鲁木齐以东地区,为统治和管理西北地区提供助力,也为1884年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

在各种政策的合力之下,虽然新疆经历了张格尔叛乱等数次和卓之乱,但并未动摇清朝在当地的统治根基,这也是晚清左宗棠在内忧外患之下,仍能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收复新疆的历史基础。

屯田促进边疆开发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疆域统一,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为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创造了条件。尤其在地广人稀的北部和西北地区,政府采取“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积极政策,鼓励开辟多种形式的屯田,如兵屯、旗屯、遣屯、民屯、回屯等,促进了边疆开发和发展。

兵屯即绿营兵屯田,广泛分布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如科布多—乌兰固木屯区、额尔齐斯屯区、巴里坤屯区、奎苏屯区、伊犁屯区、塔尔巴哈台屯区、乌什屯区、阿克苏屯区等近 30 处。

旗屯即八旗屯田,随着八旗人丁日繁、生计不敷,嘉庆朝始开旗屯,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这既有利于解决八旗生计问题,也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遣屯又称犯屯,即发遣犯人屯田。清初,应遣罪犯多发往东北;随着清廷对西北经营的深入,康熙末年以后,逐渐改发北路和西路,即科布多—乌兰固木、安西、哈密、巴里坤等处。

民屯主要施行于河西走廊—新疆一带,尤其在乾隆朝统一新疆后,凡有兵屯之处皆有民屯。

回屯即维吾尔人屯田,原是准噶尔旧例,清廷依此旧制,从南疆各城招募维吾尔人至伊犁河谷等地屯田,形成了哈密回屯、吐鲁番回屯和伊犁回屯等。

据统计,清代以种种形式迁至蒙古和新疆的内地移民不下于200万人。大规模移民实边,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对此,乾隆帝有过总结:“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小民自量本籍生计难以自资,不得不就他处营生糊口,此乃情理之常……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

此外,屯民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带到边疆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荒地开垦与土壤改良、休耕制度、水利技术、种子改良等被推广运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综上,清代通过合理的政治措施、军事手段、经济政策,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治理,作出超越前代的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清朝统治者进取之心日渐式微,晚清中国边疆危机全面爆发,陷入割地赔款的屈辱境地,其中的教训值得深刻总结。

点评: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以其辉煌灿烂的历史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文明初曙到三代王朝,再到秦汉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在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其间不断有盛世华章。有序高效的中央集权和因变施治的治理手段,是盛世出现的前提条件;边境安宁、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人才辈出,是盛世的突出表现。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之光,永远值得我们自豪和珍视。

◁ 上一篇: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 下一篇:李艳玲:在曲折中“如汉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