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残烛人生™ ——【老潘网志】始建于2005年4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本站转载学术文章来源于网络,均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侵犯,请联系删除;如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请注明源自本站,禁止商用。
网盘 管理
返回首页:www.lpwz.net   残烛人生:残阳斜似火,烛泪锁心房。最忆少年恨,春秋自短长 ✉️ 互动信箱:admin@lpwz.net    今天是:
倪玉平:兴修大运河显多重效果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3-08-08 07:03 发表于北京

作者:倪玉平,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1期,原题《大运河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摘自《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工程的伟大奇迹。大运河开凿之后,极大地便利和加强了南北间的物资文化交流。大运河同样是保障和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与国家的治理能力息息相关。

大运河是保障首都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开凿大运河的首要目的是保证漕运通畅,而漕运最重要的目的则是运送漕粮。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保障北京的粮食供应,于永乐九年(1411)重修会通河和通惠河。明代漕粮的征收省份为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最高数额达674万石。随着大运河的贯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纷纷经大运河涌入北京,甚至远在广州的商品也出现在北京市场上。大量人口由南往北迁移,“都城之中,京兆之民十得一二,营卫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正统十三年(1448),北京城市人口已达96万,没有大运河的粮食供应,首都近百万人是无法生存的。

管理大运河是国家行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保障大运河和漕运体制的安全,历朝历代都建立了以河工和漕运为主体的官员机构,成为中国传统官僚行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元代运河管理趋于完善,中央设有都水监作为最高水利管理机构,统领全国水务。明成祖迁都北京,为顺利转运江南漕粮,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漕运制度,并通过浚深会通河、罢海运等方式,使明朝成为河运的成熟时期。清代是大运河管理体系的集大成时期。乾隆二年(1737)后,河务系统已基本确立,即全国共有北河、南河、东河三河道总督。北河由直隶总督兼管,南河由漕运总督兼管,东河则专任,称“河东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同为正二品,并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与各省巡抚的品秩和兼衔相同,总体目标是治河保漕。在漕政方面,清代专设漕运总督驻淮安,统领漕政,凡收粮起运,过淮抵通,“皆以时稽核催趱,综其政令”。

大运河是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手段。朝廷的政令通过大运河快速向南方各省发布,南方大员也经大运河把治理信息源源不断地向中央汇报。“东南之地河道繁多,例设水驿”,设水驿最重要的目的是“奏牍、公文俱归递送,欲使之从速而不至失误也”。军队是维护王朝统治的柱石,运河是明清时期调防军队的重要通道,尤其是派军队前往江南地区,大运河一直是首选。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不得不依靠大运河来维持总体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及漕运所承担的财政功能越来越多。明清时期,人口膨胀,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水旱灾害频发。截漕赈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也是朝廷应对社会危机的应急措施。源源不断的漕粮成为朝廷赈灾和稳定市场供应的重要手段。

◁ 上一篇:李治安:大运河助力江南地区发展
▷ 下一篇:朱浒:不应忽视明清中国蕴含的内在活力